北京那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兰馨集》简介
坚守百十载,奋斗新时代。在兰州大学周年校庆之际,深圳校友会部分校友利用工作之余,在深圳校友会和兰大校友总会的大力支持及全国广大校友和海外校友的广泛参与下,编纂了《兰馨集》——兰州大学校友诗选,致敬兰大周年华诞。
《兰馨集》收录了多位兰大校友的文学作品,见证几代兰大人的共同成长!《兰馨集》编辑部特别邀请了兰州大学书记袁占亭和校长严纯华担纲诗集总顾问,吴云东院士、高永中部长、林家英先生、张文轩教授等担任特约顾问。吴云东院士不仅踊跃投稿,还满怀激情地为《兰馨集》撰写序言;多位院士、著名企业家和学者被邀约担任顾问,对《兰馨集》的工作提出了中肯积极的建议和意见。
《兰馨集》佳作赏析
看见兰州
冯诚
那些斑驳的山体
或已无法修复
沟壑拉伤的裸露
救赎我的记忆
蜿蜒山脊像额上的青筋
一直颤抖到手指
剥开皮肉看见骨膸
看见细胞看见基因
先驱者的沧桑
似上古粉尘还在飘
每一步都能踩到黄土
划破揉碎皴裂
褶皱扭曲焦虑
经历过多少地质年代造山运动
盛唐时代
先贤便天才发现黄河从天而降
李白看见它的奔跑它的冰期
由此向前
元代白塔自己长高敲响晨钟暮鼓
金城关腰牌捆绑章草汉简
霍去病长鞭戳出五泉饮马西征
丝绸长安来
驼队出阳关
更早些时候
天倾西北水注东南
光着身子走出洪荒
和大禹一起导河积山
因此兰州成为九州岛岛中心
成为全世界最深厚的黄土堆积
看见兰州
看见兰州
我一百遍地看见兰州
仿佛是初见
抑或是初恋
20年刻骨铭心的别离
20年分分秒秒的看见
从大脑沟回到记忆中枢
从心脏瓣膜到胃觉体感
兰州牛肉面千抻百拉
断然甩进沸腾的黄河波涛
这神来之笔让兰州盆地莫名灼烫
而那浑如面汤的黄河
终归奔流到海不复回
让万山圈子一山拦住一山放
还有一些叫做
灰豆子甜醅子酿皮子的尤物
在街头小摊大行其道
把童蒙乡愁夯进年轮
至于日食月晕
人间磨难高原反应
有南北两山扛着
当然不会让天塌下来
而俗世的一切欲念和风情
都在黄河两岸变现
最奢侈的是蓝天白云
让土著居民别无所求
夏日的清凉
也已备份在恋人手中
刷屏朋友圈
其实对于我来说
看见兰州就是看见博物馆里黄河古象
看见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尖底彩陶瓶
看见白塔山碑林张芝塑像草圣墨痕
就是登上九州岛岛台
戴着白色手套拿着放大镜
翻看文溯阁四库全书
就是在黄河水车下
淋湿衣襟推动磨盘
在我眼里
兰州是万里黄河的四维趸船
是宇宙的中轴线
现在
我每天的早读
就是抬头仰望南山三台阁
享受这尊横空出世的活佛
摸顶苍生
而我胴体的快感
就是置身于黄河风情线
就是激流飞渡舍筏登岸
实现灵与肉的抵达与招安
看见兰州
看见兰州
这是他乡游子的宿命
这是皇天后土的百年守候
作者简介
冯诚,甘肃省临洮县人。中共党员。年考入兰州大学。年至年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受聘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华书画院副院长。著作有《整版报道的气质养成》和《我决定,慢下来》。
《兰馨集》精彩评论
我听见我们的灵魂在歌唱
肖同庆
我们的诗歌
像里程碑
必须标示道路
——约翰·伯格
愿它金色的时光预示着
你将度过的年月
——菲利普·拉金
我是在一个美丽的春天读到这些诗句的,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的诗人笔下,来自同一所学校——兰州大学,今年,它将迎来建校周年。这些诗人愿意用母校赠与他们的灵感、诗意和文字回报那片土地,这实在是一个极富文学性的征集令,诗情由此激发,奔涌而出,像永不止歇的黄河水。毕竟,那座生长在黄河两岸的城市和在涛声中呼吸的大学曾经永久性地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每一步都能踩到黄土
兰州牛肉面千抻百拉
断然甩进沸腾的黄河波涛
灵与肉的抵达……”
(冯诚《看见兰州》)
此刻,无数的文字、诗句集合起来,“所有的碎片,温柔地盘旋”,如此充盈丰富,仿佛多年前年轻的操场上听到一声号令,他们整齐地站在一起,站在一所学校面前,像一个家族和世代,相同的基因根系彼此串接在一起,仿佛永葆青春和强壮,于是,“生命在天空的篇章,被徐徐打开---”
他们从各自的时刻走进和走出过这片土地,每个人都深受一所伟大学校的恩赐,讲台上的每一位先生,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校园里的每一棵树,初出茅庐的胆怯青涩,初尝爱情的新奇仓皇,都已成为生命的血肉。如今,他们遍布在各自的森林,每个人随着世界的节奏而起伏,生长,而澎湃在梦里的滔滔黄河,成为“照亮我们一生的水”(王志荣《水》)
“我的生命,也在她高过河岸的浪潮上徘徊过
哪怕仅仅一秒钟的凝视与幻想
都会是划过你一生的风浪
我的泥沙是她的泥沙
我的清澈是她的清澈
她的每一滴泪水都是我的泪水”
(武砺旺《黄河,她从天上流来》
我熟悉这些基因的密码,熟悉他们独特的亲缘性:黄河两岸、白塔山下、红油翻滚、青葱岁月,这些来自岁月深处的恋曲正演奏着色彩斑澜的诗句,跳动着我熟悉的“灵魂的舞步”,“我们涩涩的青葱灿烂”在记忆里重现,源自肺腑的咏叹冲出胸腔:“我仍旧是你的西北青年”(苏金文《母校,离开你已是好些年》)。他们不全是诗人,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就写过这一首诗,从诗艺而言,或可因为感情过于外露而稍显幼稚,但都本真、深情,像恋人絮语,袒露着最原始的表达。它们有的轻松诙谐,有的痛快淋漓,有的清新隽永,有的哀婉悠长,激情如此充沛跳荡,想象如此丰富奇诡,散发着持续共鸣的精神力量。一首首读来,仿佛再一次温习了30年前我的青春、我的爱情,“记忆之马,依然在旷野上潇洒地奔驰。”(柏常青《河西走廊以西》)
诗人黑塞说过:“诗歌就其形成而言,乃是一种宣泄、一种呼唤、一种吼叫、一种呻吟、一种姿态、体验中的灵魂的一种反应,灵魂尝试以此反应来摆脱某种激愤,某种经历-----”诗很多时候是梦中的呓语,是漫长人生的饮泣,更是一种生命的回答。诗人辛波斯卡将诗称为“精神的跳板”,能给予我们持续的快乐和安慰;作为“救命的栏杆”,供应着我们“赖以存活所需要的温度”,涵盖着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诗人们有一颗永远惊讶的童心,“用朝霞般的目光凝视着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事物。”他们讲述从生活中得知的一切,无论是狂喜还是悲情,都在揭示深藏的秘密、困境和希望。
这本诗集很像是一部集体性的精神传记,他们的乡愁和那所校园有关,他们的忧伤和那段岁月有关,他们的依恋和那块土地给予的一切有关。而一旦形诸笔端,化成文字,他们就成为获得片刻自由的幽谧小径,直通诗人一生的出发和抵达。在每一个炎炎夏日举手告别,在每一个金秋时节敞开怀抱,大学四年,白衣飘飘的季节开启了每个人的命运时刻。就像叶芝在一首诗里写的: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好的大学从来不乏记忆深刻的文学事件,就像青春总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一样。我们的阅读定义了我们人生,只要还会写诗,人生就决不会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言:“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在这个已经疏远诗意的世界上,在我们生活的数字时代,诗人的称号已不再显赫,他们仿佛是“永恒的无家可归者”,都有着一切过去的时刻,期待和孤寂的时刻,都有着疑虑的时刻,备受煎熬的时刻。但我知道,许多个日子里,他们一再听到那来自青春校园的声音,那飘扬着永恒旗帜的声音。过去的时代通向未来,它会出现在庸常生活的缝隙,是从缝隙边缘透进的光亮。生命中的爱吸引着他们,感召着他们,“我的手是一直伸向你的”(王芸兰《思念》),在西去的列车上,在苍凉的高原上,在每一个夜晚、白昼、书本和梦想里,诗早已经诞生,它们沉郁激越,触角广阔而深远;它们诗风清澈明朗,坦诚而直率,安静地守候着自我,都呈现出生命的多样形貌和质感。
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一直在字里行间想象他们各自的模样,想象他们年轻时的渴望和走过时光后的痕迹。“你是孤独的旗手/在黄昏的驿站伫立/那荒凉而高傲的山峰/如同你的墓志铭/往日的故事”(高长云《墓碑》)我能读解出他们对这个浩瀚世界的好奇和对丰饶人生的惊异,感悟到那些生存处境的隐喻和本色天然的心灵图景。“你是天上的书页,云朵中的文字”(武砺旺《伏羲,伏羲》)他们的形貌、声音、姿态和永不忘记的怀恋,一次次让我惊叹于黄土之上的那份学养和深沉。这是一道道刻满诗句的年轮,关于一所大学和它的学子们。这是一块块会唱歌的石头,外表斑驳、坚硬而内心柔软。
这篇序言的题目我借用了诗人老虎的一句诗,第一次翻开诗集打印稿的时候,我没有发现老虎的诗,我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校园诗人,记得他弹着吉他的忧郁样子,每一个校园都有这样的吉他王子。很多年前,我在云南见过他,人到中年,他的沉稳与睿智让我印象深刻。怎么会没有他的诗呢,我翻出手机里的电话簿,试着联系他,电话没变,老虎回复说:从年后,我就很少写诗了。一个确切的年份,一个清晰的对诗的告别,距今已过去二十六年。他发来了一首诗《我们灵魂的悲歌》,写于年。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这不忍卒读的华贵诗章已然朽坏/其中只有我们的灵魂低首在歌唱/只有高远的日光风和誓言/才是每一滴泪水的消逝哭泣的归宿/只有连根的花以及花的朋友/才懂得分享这灵魂悠扬的歌”。读来令人怆然,我于是写了下面几句诗,作为对他的回复——
归来吧我们的诗人
去采集倾听
去渴望一切街道
去踏遍每一寸山河
以恭顺的姿态
于苍穹之下低头走过
听风车不停地转动
只要有风不管从哪个方向吹
听水车在搅动死水
命定的逻辑自会创造历史
所有的和解
都会在罪与罚中完成
唱着悲歌的灵魂也会飞翔
我知道你神圣的孤僻和寂静的修行
你从来不是孤独地攀登
神祗在此
春天总会复活
去做沉静的塑造者
去奏响欢乐的节拍
让你的诗句
交响乐般诉说着内在的力量
在晚祷的颂词中体察无限
仿佛最纯粹的旋律
最温柔的感动
颤栗的沉醉
让命运般的孤独
在尘世中升起
像一朵云
悄然无声而又从容不迫
那是竭尽深情的轻盈
仿佛一个旅人
去永恒地丈量丰裕的长途
不过我想,老虎从来无需唤醒,老虎总是要回归森林的,而诗就是人类最最广袤丰饶的森林啊!诗人老虎一定知道,诗或许是人类用来对抗有限人生和缺憾现实的一副镇静剂,美国桂冠诗人布罗茨基在国会图书馆做的一次演讲中说:“诗歌不是一种娱乐方式,就某种意义而言甚至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我们的人类物种和遗传学目的,是我们语言和进化的灯塔。”在演讲的最后,他用这样的话做了结尾,对于一本诗集,“它要做的事情就是时刻待在近旁。否则它就不会被踩到,更不可能被捡起。”
希望你的近旁有几本诗集,希望我们这本诗集有这个幸运。
作者简介
肖同庆,年至年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央某媒体,高级编辑。
内容来源
兰馨诗话
编辑
王欣怡
责任编辑
梁聪聪
主编
尚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