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公布50名中学生提前上大学兰州 [复制链接]

1#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提前上大学”是抢跑还是机遇?甘肃50名中学生引发的教育实验,你看懂了吗?

各位看客,今儿咱们聊个新鲜事儿——甘肃50名高中生“提前上大学”了!乍一听,是不是以为又是哪个“神童班”的炒作?别急,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这群学生没跳级、没保送,更不是走后门,而是正儿八经通过了甘肃省的“飞天英才”计划,跟着兰州交大副校长和教授团队搞科研去了。有人拍手叫好:“这是打破教育僵局的神操作!”也有人嘀咕:“高中还没毕业就进大学,会不会揠苗助长?”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一、高中生进大学实验室,是“过家家”还是真刀真枪?

先说说这“飞天英才”计划。选拔流程堪比公务员考试:校内推荐、笔试机试、面试层层筛选,最终全省50个名额,比考还难。入选的学生进了兰州交大、中科院研究所这些地方,导师团队都是牛人——比如带队的陈光武副校长,还有参与过神舟飞船项目的李泰国教授。你以为这群孩子进去就是听听讲座、摸摸设备?错!人家是真刀真枪搞课题。

举个例子,兰化一中的张宸铭,跟着导师牛宏侠做“卡牌游戏设计与实现”,还开发了自动下载QQ群作业的工具。另一位学员移植音乐游戏到安卓平台,连嵌入式系统都玩得溜。说白了,这不是“体验卡”,而是“实战卡”。导师们不光教知识,还带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动手实践和理论研讨双管齐下。有家长担心:“高中课业都忙不过来,这不是添乱吗?”可看看学员们的成果——游戏、软件、算法设计,哪样不是实打实的硬技能?高中课堂教不了的,大学实验室补上了。

二、高校为啥要“抢”高中生?兰州交大的算盘打得响

高校搞“抢人大战”不稀奇,但抢高中生倒是头一回见。兰州交大图啥?表面看是培养后备人才,深层次里藏着高校的“生存焦虑”。

这几年,高校抢尖子生的招数层出不穷,普通省属高校压力山大。兰州交大虽是铁路领域的“扛把子”,但名气比不过东部名校。怎么办?与其等高考后捡漏,不如提前布局,把好苗子“种”在自家田里。这招高明在哪?一是打造口碑:“看!我们连高中生都能培养成科研新星!”二是绑定生源:这些学生提前适应了大学节奏,高考后报考本校的概率直线上升。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让高校和中学“无缝对接”。高中老师抱怨:“大学总说我们教的学生不会创新!”大学教授反击:“你们送来的学生只会刷题!”“飞天英才”计划直接把双方拉到一个战壕里:高中推选有潜力的学生,大学负责点燃他们的科研热情。兰州市第六十一中的校长就直言:“以前觉得大学遥不可及,现在学生真能去实验室做项目,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一下子有了抓手。”

三、家长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这计划到底值不值?

站在家长的角度,最纠结的莫过于“性价比”。孩子每周跑大学做课题,会不会耽误高考?进了计划能降分录取吗?万一科研没搞成,文化课还滑坡了咋整?

先说风险。确实有学生扛不住双重压力,但“飞天英才”的导师们早有准备。暑期集中培养、平时线上指导、个性化学习计划,甚至通勤时间都被用来阅读文献。“时间管理”成了学员的第一课。张宸铭的导师牛宏侠说得好:“搞科研不是替代高考,而是教会学生用研究思维反哺学习。”比如设计游戏需要数学建模,调试程序锻炼逻辑思维,这些能力放回高考考场,反而是降维打击。

至于升学优惠,目前政策还没明说。但参考兰州交大“天佑英才”新生奖学金(元/人)和特色班的招生倾斜,“飞天英才”学员将来报考本校,大概率能占个先手。更何况,参与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历,放在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录取中,绝对是亮眼的加分项。有家长偷偷算账:“就算不保送,孩子简历上多一行‘中科院导师指导项目’,也比花钱买竞赛证书实在!”

四、教育公平的争议:小城市的孩子只能靠“抢跑”?

“飞天英才”计划一公布,争议声就来了:“这50个名额,农村孩子能占几个?”“小城市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弱,这么搞不是更卷了吗?”

数据说话:年入选学生来自甘肃12个市州,临洮中学、平凉一中等县城高中都有份。兰州市区学生也没搞特殊化——录取看的是笔试面试成绩,不是户籍。比起一线城市动辄百万投入的“科创夏令营”,甘肃这招反而让偏远地区的孩子有了接触顶尖资源的通道。比如张宸铭的搭档来自临洮县,过去连编程课都没上过,现在却能研究计算机前沿问题。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掐尖”计划会不会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答案藏在细节里。兰州交大把实验室开放给高中生,中科院研究所带着学生做国家级课题,这些资源原本只对大学生开放。如今“下沉”到中学,等于把大学的“水”引到了高中的“田”。有基层老师感慨:“我们学校买不起高端实验设备,但学生能去大学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公平。”

五、未来的教育,需要更多“不务正业”的实验

说到底,“飞天英才”计划是一场教育实验。它试探着打破学段的壁垒,让中学生早一点触摸真实的科研;它挑战着“高考至上”的惯性,证明兴趣和潜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

有人问:“这么搞能推广吗?”兰州交大已经打了个样:高校出导师、出设备,科协和教育厅搭台子,中学推荐好苗子。这套模式成本不高,但关键在于“舍得”——大学得舍得把资源分给高中生,中学得舍得让学生“不务正业”。甘肃经济不算发达,但能在创新教育上迈出这一步,已经赢了观念这一局。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教育不是为了生产“标准件”,而是点燃每个人心里的那团火。张宸铭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高中生不再被困在题海里,而是被允许在实验室“撒野”时,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或许就是未来科技突破的种子。这50个名额,也许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体系,但至少证明: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正在发生。

看客们,你们觉得这事儿是折腾还是突破?欢迎评论区唠唠!(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