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乐大典的总编辑解缙一个被灌醉扔到雪 [复制链接]

1#

《永乐大典》记录了14世纪之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文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也是世界上首部真实的百科全书。

明代著名学者解缙是《永乐大典》的总编辑。他是个天才,是个天才。谢氏从小就天资过人,五岁时,他的父皇曾教导过他诗词,他一次便能背下来。七岁就能写字,十岁一日能记住一千字,还能记住。十二岁就把《四书》、《五经》都看过了,这样的天才,简直就是个奇迹。

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乡试。洪武二十一年中三甲,赐庶吉士,后又入了文史馆。

朱元璋十分欣赏谢氏,曾经对他说:「吾与尔义,君为君,恩如父,应尽所能。」谢晋毕竟还小,经验不足,一听到皇上的话,立刻就写了一封信,送到了皇上的面前。这便是有名的《大疱西封事》,从朝廷严刑逼供,用人不当,聚敛,小到皇帝读书,无不一一列举。

老爷子很是高兴,赞不绝口。这样的恭维,让这个年轻的解缙,变得更加的嚣张,说话也是肆无忌惮。

此后,谢晋还在《太平上策》中写了一封信。他还太小,居然说出了明王府的危险。太祖向来是个护着自己儿子的人,如今听到他这样说,他自然是不乐意了。这是我的事情,需要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来指手画脚?不过,朱元璋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一直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韩国皇帝李善长不得不自尽,解缙亲自写了一篇文章,为李善长辩解。

解缙果然是明代最有才华的人,他的奏折实在是妙到毫巅,让皇帝陛下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他在折子上写道:“吾闻李善长,乃与皇帝一意,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效力,乃功臣之首。生为公,死为王,男为公主,至亲为尊,至亲皆受宠爱,人与臣之别,心之所向,世间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此。若是说他有什么阴谋诡计,我们还不知道,但这其中的道理,却是大错特错。”“纵然是佐胡惟庸,也不过是最大的战功,国公被册封为皇帝,尚主纳妃,又怎能比得上当今的权贵?而善长,则知天意,于百战之中,以备不时之需!”

平心而论,解缙说的也是事实。李善长除非自己要当皇上,若是扶持胡惟庸,一旦得势,最大的好处还是和从前一模一样,岂不是太过了?

更重要的是,他还在折子上告诫皇上,不要再这样了,“像李善长这样的功臣,都这样了”,会让人失望,让人失望。末了,谢晋还说了一句:“我说过的话,就会有麻烦,但是,我在朝堂上,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指责他。”

他很快就写了一篇奏折,对都史袁泰进行了一次批驳。袁泰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天理难容,天理难容。”其实,谢沣并没有说错什么,袁泰的确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

可是,最后,他还是忍不住了。谁让你这么说,我就不信了。先帝不明白晋上的旨意,赦免了袁泰的过失,并斥责解缙没有教化。朱元璋对谢氏十分的愤怒,可是,他并没有惩罚他。可见,这位老爷子对自己还是很看重的。

解缙的父亲解到京面圣,老皇帝下了决心,让他将自己的孩子接回家,让他留在家里学习,等十年之后,他就会回来。皇帝陛下还是很尊重他的,将他送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一年,他才二十二,才入职三年。

解缙就这么回去了,一住就是七年多。可惜十年之期还没到,老祖宗就去世了。谢晋都快哭了,再过两年,他的十年之期就要结束了。谢晋满怀悲痛和无可奈何地赶到南京祭奠先帝。

解缙自诩人才,又是个仗义之人,在朝堂上也是犯了不小的错误,太祖与解缙之间十年之约,他们可是记忆犹新。那时候,谢氏的老爹已经九十多岁了,他的生母还没来得及安息,就被人拿来指责他不肖。

在这个孝顺至上的时代,解缙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可恶至极,建文帝下令,将他发配到了陕西临洮的河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员。中原的天气让他很不习惯,他很是郁闷,最终还是垂下了骄傲的脑袋,向董伦请求帮助。

解才子果然名不虚传,这封信中的感情之浓,令董伦深受感动,经董伦举荐,解缙最终返回南京。

可是建文帝却不把他放在眼里,任由他去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吏。这也是为什么在朱棣登上建文皇帝宝座之后,解缙马上就投靠了朱棣。

解缙将“分封肇祸”的事情隐藏起来,并为朱棣起草了一份《登极诏》。他在《登极诏》中对朱棣篡位的事情做了如下描述:朱棣以“祖训”镇压皇帝,却不料建文帝一到南京就自杀了。群臣都推举他做皇帝,他一再拒绝,不得已,只得同意。他这么一说,倒是为朱棣的继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这也是朱棣一开始对谢晋另眼相看的原因。

朱棣也是个厚道的人,即刻召见了解缙等人,让他们批改建文时期,由大臣们递交的数千份折中,其中有明确的命令,凡是与国事有关的,一律烧毁。他的意思是,过去的事情,就这么算了,不管他们怎么处理,我都会既往不咎。

起初,朱棣的确将谢晋交给了一个重要的职位。改写《太祖实录》(当然,解大学士的一枝精巧的毛笔,肯定是为朱棣添了一层色彩。)任命解缙为《永乐大典》的总管,可见解缙那时是朱棣的得宠之人。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人的本性,哪怕自己怎么改变,也改变不了。在朱棣的恩宠下,解缙性格刚烈,再一次触犯了朱棣的逆鳞,最后连命都没了。

朱棣对大儿子朱高炽并无好感,他性格温和,身材臃肿,还有一副残废的样子。他更倾向于二儿子朱高熙,认为朱高熙性格更接近于自己。不过,立大皇子为皇位,这也是他无法决定的事情,故而一直没有选。

朱棣偷偷地询问谢安,谢安知道朱棣在想什么,可是他的性格让他说:“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大儿子宽宏大量,万民归顺。如果放弃了,就会有纷争。朱棣对这个答案并不满足,他想要的是另一种说法。

解缙很清楚,朱棣对朱高炽并没有什么好感,可是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他是格外疼爱的。“好圣孙!”言下之意,你对朱瞻基一往情深,不把他父亲当上太子,朱瞻基还能当什么皇上?

朱棣最后还是把朱高炽立为皇位。对于这个结局,朱高熙自然是非常的失望。在知道自己的皇位被解缙毁掉之后,他就对谢晋恨之入骨。所以他时常在皇帝跟前说谢安的坏。朱棣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毕竟是亲生的,他也听说过不少关于他的事情,所以对他的态度也就疏远了许多。

可是,谢荣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直接对着朱棣说:“不要再打了。”让他控制住朱高熙,免得他违背了自己的命令。朱棣是个很护短的人,他这样说,当然激怒了朱棣,他痛骂谢安“离间骨肉”。朱高熙还污蔑谢缙泄漏了朝堂上的秘密,于是朱棣就把他发配到广西。

朱高熙不肯善罢甘休,他千方百计要除掉谢晋。他等的就是这一刻。朱棣率领大军北上,太子暂代朝政,谢晋入朝呈文。朱高熙借着这一点,对朱棣说:“皇上出京,见太子,未受朝拜。”言下之意,就是:“爸,你要被人取代了!”

这话正戳中了朱棣的痛处,朱棣一向不喜太子有越俎代庖之嫌,被朱高熙一激,登时勃然大怒,将他押入监狱。

这分明就是朱高熙栽赃嫁祸,可是偏偏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人替他出头。于是,解荣在监狱里待了三年有余。

永乐十三年,锦衣卫统领,将一份即将被大赦的犯人,送到了皇帝的面前。朱棣在看到谢晋的名字时,说过:“一天没有我,一天也不能没有解缙。”朱棣说:“解缙还在吗?”

纪纲曾经与谢缙有仇,他从这句话中听出了其中的杀气,唯恐皇帝改变了心意,当即冲进牢房,用酒水将解缙灌得酩酊大醉,命人将他拉入雪地,用雪掩埋。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女,就这样被冰封而亡,只有四十七岁。

在建文朝覆灭的时候,他没有像方孝孺那样去忠建文,反而投靠了朱棣,这让许多人都认为他不厚道。不过,从他以往的遭遇来看,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他,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会“油”一点,这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他的本性却更多的保持着他的本性,不然也不至于被冻成这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