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堪舆学地脉理论与土壤改良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专科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05/h2vjlss.html

地脉是地气之通道,农业生产中地气、养分、水分的流通皆通过地脉而流通。地脉是堪舆学中关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农田环境的学说。

农业堪舆师通过相度地脉观察生气是否行于土中以选择可耕地,以土与水的关系判别水源是否适合耕作,以土与草木之间的关系判别土壤的肥瘠。

地脉的存在是因为土壤的孔隙特性。土壤是极为复杂的多孔体,由固体颗粒和粒间孔隙组成。土粒之间或土团之间通过点、面的接触,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空间,称之为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存在和根系活动的场所,是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

地脉一名,最早见于《史记·蒙恬传》中关于长城的修筑,恬曰,“起临洮属之达到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唐代杨筠松《撼龙经》明确地将地与人体相类比:“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脊背与顶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脉。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吉冥。唯有南龙人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汇屈曲为膀胱。分脉擘脉纵横起,气血勾连降水住。”

南宋郑思肖对地脉说有较详细描述,“世人肉眼不见身内支脉,节节有条理,意以此身为块然之肉;世人肉眼亦不见地底支脉,井井有条理,亦竟以大地为块然之土。殊不知天地人万物,皆有文理支脉。烟缕冰澌、壁裂瓦兆,尚有文理,谓之地理,独无文理支脉乎?”

明末桐城人方以智曾提出“阳气生地脉”说。“多埋石硫者其地暖……地中火气,行遇湿凝石,即成地脉。物恶冷而向暖。屋北有高墙则人暖而气旺,气旺则外不受侵。以雄黄椒封壁,足以远湿。乘生气审藏聚,即此意。”

方以智认为地脉是地气受阻而形成的使地局部变暖的因素。到了近代。地脉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熟人郑光祖在其著作《一斑录》中,对地脉说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地,活物也,非块然者也。人知地有五岳四渎,发形于外,抑知有脉络纵横流行于内?地径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七里,土为肉而石为骨,水火气三者蕴含默运于其中,地脉循环于无穷焉。”

安徽歙县人郑复光在其著作《费隐与知录》中,提出了“罗针偏东由于地脉”的地脉说。郑复光将地脉抽象为无数曲线组成的曲线族。地脉“根两极”而“止有地心一线其处最直,渐及地面不无稍曲”。在郑复光看来地脉就是根于地球两极而在地球的体内、体外都存在的封闭的曲线族,而这些曲线又能对磁针施以力的作用。

近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中,对地脉极其重视。地脉是否滋润、畅通被看作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年8月23日《申报》载文《种树能备水旱说》,在阐述了“种树可备水旱”的道理之后,非常痛心地指出,“今晋豫诸省如此大锓,树叶尽充民食,槁死而不复萌芽者大率十九,枯干直立,已无生气,地中之水亦无可存,自此以往不能保天之仁慈必常降和甘也。不待旱之如此之甚,就令十日不雨。土亦将成焦块,五谷之生尚安赖乎?”

文章指出,尽管这些地区“平时之喜栽树木亦其民情”,却不过是在“裔田隙地或舍后小园”种植“桑枣诸林”,“以收果饵也”。故而“为其上者应将有关水旱之理,广为劝谕,俾其于沟浍之旁,界域之问,多种树株”,“令其能吸雨水.不致土脉速枯,稍足以备无雨之患”。

此一建议,与郑观应如出一辙。郑观应也指出,如果用西国机器进行耕种,即“可使土音深透,地力腾达,物类易于发生,收成亦当倍蓰”。赵元益则视“农学”为“备荒之本政”,倡导“仿泰西农学馆之法,借化学之理,查究地脉何土与何物相宜,借动物植物之学,俾栽种牧畜各顺其性情,则不但原有”。苏州人谢家福,一方面认为“水利为荒政本原,救旱灾于西北,尤以水利为本原之本原”。一方面又认为“种树之利,又与渠井相维系”,因为“考究中西载籍”,种树“可吸引地泉,上蒸润泽疏通地脉,下泄积潦,于水旱均有极大裨益”。

因此,他致信正在河南开渠救灾的金福曾等人“广劝栽植”,以期“数十年无水旱灾”。赵元益认为应该在农业区提倡多多种树,因为树木能够“转移土脉”,以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巨木郁为茂林,则地气上腾而天气下降也”。如此一来“树艺之学日精,旱潦必因之愈少,而果蔬草木,借可以资民用”。

年7月20日《申报》刊载了《论机器》一文,指出,“夫中国之所最重者农事也。盖因中国沃壤实倍于泰西,泰西苦寒不若中国东南之和暖,易于生植也。……所惜者,仅用人畜之力,而耕锄不深,尚未尽土地之利耳。今若购用泰西耕种机器,将一切田地恸深,使地土可以疏松,地气可以腾达,其所种植各物,易于生长茂盛。其收成亦当倍蓰。耕种之机器,苟适于用矣,然后再择所当急用之机器而购买之。各项机器皆合于用矣,然后亦如制造轮船之法,而自行制造之。虽不能较胜于泰西,亦不至终逊于泰西也。”

“窃照泰西取水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涸之虞,今深悉其装造之法,业已禀明道府县,蒙道府宪允准,出示照办,谨将章程明议于左。议镇邑七乡,每乡设大机器两座,小机器十佘具,共需大机器十四座,小机器一百余具。其机器人地,装深二十余丈,不等。总以得水多为度,水由地脉贯注,故取之不竭。灌田不劳人力。永无旱湎之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