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定西不仅孕育了李氏文化,同时也是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和全国重要的书画作品集散地,境内保存着以马家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多处人文历史遗迹,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
1、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为年—年前)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民国十三年(年),马家窑遗址被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出土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2、汪氏家族墓地:位于定西市漳县城南2.5公里处漳河南岸徐家坪村东南的平缓坡地上。东西长、南北窄,取西高东低之势。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时间跨度为多年(-),葬有14代余人,其中有“三王十国公”,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出土实物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处元代墓葬群。面积约3万平方米。
3、灞陵桥:位于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因“渭水绕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得名灞陵桥。民国八年即年开始在县城南门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修建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年8月再建。竣工后诸多名人题词留念。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
4、威远楼:又名鼓楼,位于甘肃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年),至今有多年历史,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为陇西一雄伟建筑。
5、榜罗镇会议旧址:位于通渭县榜罗镇,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此地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榜罗镇会议遗址主要包括以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为中心的17处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住宿旧址、红军警卫团驻地旧址、红军住宿旧址一条街、连以上军政千人干部会议旧址和红军长征出入境榜罗镇路线遗迹。
6、寺洼遗址:位于临洮县城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乡衙下村,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4~前11世纪。主要分布在兰州以东的甘肃省境内,并扩及陕西省千水、泾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少数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车马,表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寺洼文化是黄河上游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陶器闻名遐迩。
7、辛店遗址:位于定西市临洮县,为一处商周时代的辛店文化遗址。年被发现。遗址分为辛店村骆驼崖与石郭家村石家坪两个片区。经钻探、发掘证实,骆驼崖为居住区,面积平方米;石家坪区为墓葬区,面积10.7万平方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或黄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