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斗争需要智慧,明末义军在危难关头靠诈降获 [复制链接]

1#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阿平的主页,听阿平讲故事。今天阿平来讲一讲明末农民起义军靠“诈降”挺过危险期的故事。

明朝崇祯七年(公元年),皇太极第二次发兵入关打击明朝。这次进攻总共持续了三个月,清军在宣府、大同一带大肆杀掠,虏获百姓、牲畜、财物无数,之后扬长而去。

崇祯

外敌退去,明政府又面临着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陕西境内刚刚消停一些,山西又烽烟四起。朝廷下令临洮总督曹文诏,让他统率陕西和山西的大军去山西剿灭农民军。曹文诏手下的兵并不多,只有四千多人。他从甘肃庆阳开拔,经过潼关,渡过黄河,率先进攻蒲州、河津一带的义军。

到崇祯六年冬,从各地调至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官军的人数已达三万多。一直号称英明的崇祯皇帝,此时也走在他前任的老路上,派出不少太监到各部队当监军。难道不记得魏忠贤?

明末农民军之所以被蔑称为“流寇”,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善于四处游走,声东击西,让官军四顾不暇。但是华北地区多为大的平原,义军无险可守,无山可藏,在官军紧密的攻势下,大部分农民起义军被迫撤到了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眼见突围无望,年底隆冬时分,众多义军将领,包括李自成在内都佯称要“投降”。他们纷纷向总兵王朴递降表,王朴和监军太监杨进大喜,立刻制止各部官兵的围剿,向朝廷上报了六十多名即将接受招安的“降贼”首领名单,自以为兵不血刃立下了不世奇功,殊不知这“贼头子”绝大多数都是诈降。

明军放松警惕之后,不少兵卒还与即将投降的义军做起了买卖:偷了军营里的军需棉衣、兵器等卖给对方。几名农民起义军头领暗中早有串联,趁着诈降的机会,大大的休整一番。然后等他们吃饱喝足,趁着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之间黄河封冻这个当口,纵马狂奔,大军整队整队的突破黄河天险,冲出明军包围圈,呼啦啦的出现在中原大地。

由于河南地方官兵没有镇压的经验,中原平地又便于驰骋,农民军犹如水银泻地一样,四处奔袭,顷刻间便席卷了河南全境。不仅如此,义军还迅速在周遭的安徽、四川、湖广等地分散开来,处处开花。如此,局部农民战争,一下子变成了明朝政府全面的祸患。

特别是河南连年大旱,当地人活不下去,见义军能吃饱饭,不少人为了活命,纷纷入伙。农民军势头日盛。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部进入卢氏山区,与当地私开矿藏的“矿贼”合伙,直下湖广,连破襄阳、上津、房县等地,如入无人之境。而义军的其他部队往西进入武关,连续攻下了山阳、镇安等地,之后又杀向西安。等到洪承畴大军前来截杀的时候,他们南下四川,攻城略地,横行数月,最后主力军大多回到了陕西。

李自成

为了统一事权,朝廷任命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他在河南陕州会师后,统军南下,打退了在均县竹山一带活动的张献忠、李自成等部队,接着转往陕西。

大部分的农民军在明军的围追堵截之下,误入汉中栈道险地。两个多月的连绵阴雨天气使得装备本来就不精良的农民军缺少粮食和武器,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但是明军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赶紧聚头商议,各自拿出先前抢到的金银珠宝,派人贿赂指挥官陈奇瑜,使其答应采取招抚政策,准备接受农民军的投降。

由于朝中的兵部尚书张凤翼也主张安抚,而且他深得崇祯皇帝的宠信,所以陈奇瑜的安抚之策,得以推行。政令一下,明军见农民军大部分都接受招安,以为他们成了“良民”,竟与之勾肩搭背,开怀痛饮。而到了夜间,农民军在统一布置下,忽然翻脸,杀了安抚官,夺取兵器、粮草、马匹之后,又四处出击,立刻呈现燎原之态。

张献忠

崇祯皇帝大怒,罢免了陈奇瑜,改任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