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门镇坚持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强化乡村治理、增强服务意识为导向,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完善并逐步推进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制定《龙门镇加强乡村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走出一条“形、实、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龙门镇狠抓基层党组织班子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换届选举、软弱涣散整治,配备了有能力、有威望的村民担任村“两委”委员,增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事关村民权益的工作为中心,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绿化亮化、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使全镇逐步树立起崭新的形象。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导模范作用,强化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行了“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杯热茶”的“三个一”政务窗口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完善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
“自治为基”增添群众治理新动力
全镇17个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建立了村民说事室,开展基层政协协商,重大事项均通过村民理事会与村民广泛沟通。动员多方参与乡村治理,培育有区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吸引各类乡贤回馈故里、参与协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五老人员”等新乡贤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实施积分制管理,对于积极参加或配合村级公益性事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家庭或个人,实施积分管理,定期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兑换物品,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任务命令”转化为“激励引导”。
移风易俗方面,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锋示范作用,签订了《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公开承诺书》,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带头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讲文明、树新风、破陋习。同时,发挥移风易俗关键人物作用,每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吸纳红白理事“经理”名,建立了红白理事标准和流程,规定红白理事随礼礼金不超过元、烟酒不超过60元、酒席在元以内、喜事彩礼不超过5万元、迎亲车辆不超过4辆、白事天数不超过3天,简化和去除做到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引导群众自觉培养讲文明树新风的意识,弘扬文明新风。同时,每月将村民知情会、政策解读会、意见征求会,开到了群众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展政策解读、意见征求、弘扬文明新风,提高村民重大事项及政策的参与度、知情率,让群众在乡村治理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法治为本”开创依法治理新局面
推行“一村一综治中心、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户一法律明白人”和治安户长制等乡村治理机制,发挥矛盾调解室作用,开展“老孟说法”活动,确保乡村治理工作始终在法律框架下运行,引导村民逐步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习惯,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自觉,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0件,开展法律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等宣传教育活动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多份条。
“德治为先”打造崇尚文明新常态
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党课和政策宣讲中,以村党组织书记讲、村民议等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每个村建立道德课堂,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道德宣讲活动。全镇建立了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和家风建设的德治建设体系,年共表彰党员示范户户,美丽家庭户,五星级文明户65户,美丽庭院户,深入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积极推荐敬、孝、助、诚、勇等感人事迹,用榜样力量,影响带动全镇干部群众。逐步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引导广大群众孝敬老人,礼让宽容,团结和睦,增强群众集体荣誉感,自觉参与乡村文明创建,用“德治”激发社会正能量,倡导文明新风尚。
“智治为辅”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
完善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实施农村“雪亮”工程,建立全域履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监控网络。探索推行村级事务、便民服务“一网通”办理,提高乡村社会“智治”能力和水平,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走向智慧服务新时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推行村级事务“码上公开”,实现村务村情“一码通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充分拓展群众参与路径,形成了“人人知晓流程、个个监督权力”的局面。
从脱贫攻坚、摘掉贫困的帽子,到美丽和谐宜居的乡村建设,龙门镇正在用苦干实干巧干、追赶创一流的发展劲头,为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临洮党建
LINTAODA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