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甘肃这个偏僻小镇,埋藏着原始文化遗存,农 [复制链接]

1#

在甘肃省临洮县西南40余公里处有个乡镇,叫衙下集镇,这里民风淳朴,人口不足5万,但却历史文化悠久。今天要说的事发掘与这里的“寺洼文化”遗址。

寺洼文化遗址

“寺洼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初被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临洮以南至会川之间的洮河两岸一带。以马鞍形侈口平底的陶器为基本特征,已出现铜器。年代约处于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对于“寺洼文化”的研究暂时还没有定论,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以及几位学者认为,“寺洼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从发掘出文物的器形和纹饰看,“寺洼文化”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据其火葬的葬式,初步定义为氐羌原始文化。

寺洼山山门

那么“寺洼文化”到底是如何被发掘的呢?时间倒回到年之前,目光投注于一座叫衙下的小镇。衙下镇地处黄土高原,南有郁郁葱葱的南屏山作为屏障,北面靠近繁华的临洮县城,流淌了千年的洮河水从东西衙下两道山岗之间的平原上奔腾而过,浇灌着千顷良田,滋润着一方百姓。就是这个小镇,却令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大喜过望,安特生经过一番查探,收获颇丰。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

安特生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考古学家,受清末北洋政府聘任为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任期间,发掘了中国文物遗迹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周口店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等,有“仰韶文化”之父的称号。安特生抵达衙下后,通过寺洼山上黄土掩埋的灰层,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的史前文化,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从“寺洼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成百上千的陶器、青铜器以及装饰品被运到了大洋彼岸,许多珍贵的文物漂泊他乡,消失在它本应该存在的地方。后来又有夏鼐先生等一起考古学家的考究,逐渐揭开了寺洼文化神秘的面纱。

寺洼文化遗址单耳杯

经过发掘考证发现,“寺洼文化”主要分布区域居民聚落已具相当规模。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次之。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椁,除单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装饰品及马牛羊的骨骼。部分墓中有殉人的痕迹和陪葬车马,这表明已步入奴隶社会阶段。

寺洼遗址的马鞍形口罐

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铜器有戈、矛、镞、刀和铃等。在甘肃省博物馆存放着许多寺洼文化遗留的精美文物。

寺洼文化遗址挖掘的鬲

令人惋惜的是,“寺洼文化遗址于年才开始挖掘,在上个世纪,由于社会形势原因,“寺洼文化”化遗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当地的老百姓在种地时有时候一锄头下去,甚至就能挖到一个陶罐或者一件青铜器,在当时的衙下,可能普通老百姓家里喂鸡盛食的碟子就有可能是“寺洼文化”遗“寺洼文化”的出土也引起了盗墓者的觊觎,不规范的采挖也对“寺洼文化”产生了较大的的损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这种情况才得以制止,而长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对“寺洼文化”造成的创伤已经无法弥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寺洼文化”的研究、考证,“寺洼文化”也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老百姓也开始重视起来,“寺洼文化”这颗曾经蒙尘的明珠也正在熠熠生辉。

右为寺洼文化传承人赵尚忠老人

寺洼,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更是衙下这片土地上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珍贵的史前文化--的洮岷花儿、拉扎节、傩文化、民间传说……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和黄土地上不屈的脊梁。在今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寺洼儿女更应该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扛起历史交给我们的这杆文化大旗,团结奋进,锐意进取,让寺洼文化这艘文化的巨轮走出衙下,驶出洮河,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不息。

本文作者:金海军,百家号狄道乡愁原创发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