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安全从奶源开始-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中国乳业安全问题,乱象丛生,笔者将其原因归纳为两种:一种称为“人为添加”,一种是“非人为添加”。
“人为添加”现象存在于两个环节:一个是养殖环节人为主动添加。由于中国奶业产业联结机制不合理,奶农与企业成为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博弈关系。长期作用结果,造成企业、奶站强势,而奶农弱势,奶农不仅承担养殖经营风险,同时还独自承担市场风险。特别是,过去十多年里奶价低廉,“奶贱如水”,这就迫使奶农主动掺假、造假。二是加工环节人为主动添加。由于中国乳品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良莠不齐,而法律法规不严格,企业违法成本低,部门监管缺位,一些不法企业和黑窝点借机牟利,成为乳业食品安全的隐患。
“非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为复杂,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奶牛养殖方式落后,与养殖相配套的饲料、防疫、挤奶等服务体系落后,从而使得原奶质量差,且容易引起奶源污染。如为防疫、治病,奶农滥用抗生素;由于挤奶设备落后,造成奶源细菌超标;饲料遭受污染,引起奶源间接污染等;另一方面,随着整个乳业规模化、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会出现一种更为隐蔽的“非人为添加”食品安全问题,这种“非人为添加”的食品安全问题与一个国家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是农牧产业按照工业化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欧美等国曾经出现“疯牛病”、“二恶英”,还有乳品激素问题,根本上来说,都是由于畜牧业工业化发展结果引起的。
在奶源问题中,如何解决好奶农与企业利益矛盾关系,是保障乳业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些年,中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和奶农市场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以新型奶联社、奶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养殖、加工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是,中国奶牛养殖总体现代化水平较低,一半以上奶牛养殖仍然以20头以下小规模和散养方式为主,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奶农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另外,与养殖相配套的防疫、挤奶、饲料等服务体系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奶农遭受自然与市场的风险依然很大。
最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让自然环境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无论是饲料、水源、土壤,甚至是空气都多多少少含有激素等有害成分。前段时间,食品安全处理最好的德国,在鸡蛋、鸡肉、猪肉上发现了二恶英。目前,由于中国奶牛养殖业比较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因此这类“非人为”添加问题目前还不明显。但是未来,随着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饲料、水源等资源更加紧俏,这类问题将成为制约未来中国乳业安全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