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奔流文化寻陇边塞诗中的临洮意象
TUhjnbcbe - 2023/7/12 20:56:00
治好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121/7628437.html

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古丝绸之路要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临洮成了边关要塞、战场的象征,成为诗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特定意象。“临洮”一词也如“玉关”、“阳关”一样,在唐代边塞诗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指代,以其独特的战略位置、地理风光和民族风情,成为唐诗边塞意象群中重要一员。

岳麓山下的临洮县城

01

唐代诗人王勃、王昌龄、李白、高适、岑参曾先后到过临洮,写下数以百计有关临洮的边塞诗,诗人或亲历其地,实写边塞风光、战事*情;或心系边塞,抒发平生意气抱负。诗人们或是表现唐人开放拓展的蓬勃气象,或表现边地风物人情,或表现会盟和亲等,都使“临洮”意象深具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

如李白《白马篇》“发愤去函谷,从*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胡无人》“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写出了唐*将士之威武雄壮所向披靡的高昂气势。

再如王昌龄的《从*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边塞经历且创作大量边塞诗的第一人。本诗只写了一场战役的开头与结尾,略去了战斗过程,生擒敌酋仿佛不值一提,因此更突出了盛唐的*威与国威。在另一首名作《塞下曲》中,王昌龄这样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诗人抓取了*队渡过饮马河这一行动,描绘了深秋时塞外苦寒的景象,正因为风大,所以白日里*沙漫天,一直到日落时分都未停歇,临洮这个地方,也只能在暮色中隐隐而现,诗人这两句,侧面描写了风大沙多的塞外景观,堪称气势恢宏,不禁让人心惊。

边塞诗意境

这种想象中的边陲豪气最终由庞大的诗人群体的歌唱而演绎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气势恢宏的“盛唐之音”。

02

“临洮”这个地名为什么一再出现于唐朝边塞诗人笔下?

临洮是边陲重镇,自古就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这里曾经发生过众多的战役,也曾是文人笔下塞外诗词的原产地。

临洮南屏山附近的洮河

诗人们渴望到边塞去,胸怀着一种气吞山河、舍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临洮向来被称为“襟带河湟,控御边夷,为西陲之襟要”“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

把临洮放在“河陇”之地中观察,一切都一目了然了。

唐朝时河西、陇右两道分治,并称“河陇”,其地理位置包括了今甘肃、青海、陕西和新疆的各一部分,是丝绸之路的要冲,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吐蕃如果控制了河陇地区,便能轻易切断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又能将此地作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因此大唐对河陇地区断不容有失。基于同样的原因,吐蕃也看到了河陇地区的重要性,以及该地与西域地区的主从关系,因此其战略意图非常清楚:即先蚕食唐朝边境的*事据点,然后重点夺取陇右,遮断河西,进而孤立西域,尽得其地,之后再将势力范围推进到陕西一带。

唐自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自灵武称帝,遂将西陲精兵全部东调,唐代宗广德元年(年),吐蕃人乘大唐王朝内乱,不仅先后占据了熙(即狄道)、河、洮、岷、兰、鄯(今西宁)六州,还入侵大震关(在今六盘山之西)直逼唐朝的帝京……

可见临洮在唐代具有突出的边防意义,唐朝诗人或以其实际经历,或以其想象中的临洮为意象,表达其边塞情怀。

03

今天的临洮县,从秦汉到隋唐都称为狄道县,唐朝时在此设临州或狄道郡,一直到金朝(南宋)时,才开始在这里设置临洮府,而狄道县的县名更是到了民国时期才改为临洮县。而同在定西市的岷县,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唐朝和吐蕃的交界地带,但这里从秦汉到隋唐都称为临洮县,唐朝时在此设洮州或临洮郡,临洮县的县名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为岷县。

“临洮”得名于洮水之滨,今天的临洮县和岷县这两个县城都在洮水之畔。

“临洮”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或是具体指陈"临洮",或是以"临洮"为中心的洮河流域与吐蕃接壤的边地,经唐代诗人三百年的吟咏而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从其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边地风物之于唐朝诗人的特殊感情,反映出诗人们对安定“临洮”、安定西北乃至安定大唐的赤忱之心。

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抽调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西域*队,东去中原跟安史叛*作战,吐蕃则趁机进攻,到唐肃宗宝应元年(年),吐蕃占领了秦、渭、洮、临等州,唐朝失去了广大的陇右地区。直到八十多年后,由于吐蕃自己的内乱分裂,河西和陇右的民众纷纷起义,唐朝才又重新收复了失地。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图丨来自临洮县融媒中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奔流文化寻陇边塞诗中的临洮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