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是远古时期的彩陶旗帜,也是图画的《史记》。”
“马家窑文化在早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临夏在史前时期就是文化交流的漩涡和中心,现在的临夏人民拥有文化自信,也厚爱自己的文化。”
……
6月19日,马家窑文化学术报告会暨彩陶珍品展在我州举行,来自省内外的19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中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及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专家们相互切磋、思想交融,碰撞出许多亮点思想及学术成果,精彩绝伦的发言为参会人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一顿文化大餐。
民族日报记者就“马家窑文化”这一主题采访了参会的部分专家学者。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志安:马家窑文化是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记者:作为马家窑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您一直痴迷于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此番您做了哪些准备?
王志安:今天,我向现场观众带来了题为《马家窑文化对华夏文明及世界文明的重要意义》的发言。同时,此番我精心挑选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内不同时期不同纹饰的珍品彩陶88件,到临夏参加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
记者:请您简要谈谈马家窑文化在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有哪些意义?
王志安: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布区域之广、时间跨度之久、蕴藏数量之大、造型文饰之美、文化内涵之深都达到了世界彩陶文化的最高峰,这种认识已经在学术界取得共识。
同时,我引用对中华文明起源有深度研究的海外学者的重要观点:在距今—年间,随着羌族逐步由甘肃东部向中部以至青海东部迁移,马家窑文化在扩展中加速文明化的进程,集仰韶文化发展之大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明,初步具备了文明社会开始形成的基本标志。
在我看来,马家窑文化不只是代表了远古辉煌的制陶业,她更向我们展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民族真实存在的早期文明的辉煌,并渐次向西传播,使原始狩猎方式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耕文化。
记者:您认为马家窑文化给临夏带来了什么影响?
王志安:今天,我们通过马家窑文化来审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我们似乎可以手捧着古代先祖们用过的彩陶,同他们进行跨越四十多个世纪的对话,这让我们精神澎湃。同时,在临夏建设*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与羌夏文化生态公园,有优越的文化条件,可利用马家窑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优势,把临夏宣传到全世界。(记者张姝)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惠生:马家窑文化与哈拉帕文化如同“一根扁担两只筐”
记者:您是如何将马家窑文化与哈拉帕文化联系起来的呢?
汤惠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印巴次大陆的接触日益频繁和深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对位于伊斯兰堡和塔克西拉之间的巴哈塔尔(Bahatar)的土墩遗址进行了独立发掘。遗址第五层为哈拉帕文化的堆积。其灰坑分布十分密集,灰坑内包含物丰富,出土小件和样本数量千余件,有用玻璃、蚌壳、陶和费昂斯制作的手镯与珠子、陶塑动物与人像、青铜与很多石器,其中石器有马鞍形磨盘、球型研磨器、石叶刮削器、砍砸器等。
河湟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就像两只筐,而中间的喜马拉雅走廊就像一根扁担可将这两只筐挑起来。通过这根扁担,*河与印度河之间从史前开始就产生过很多文化上的联系,我们将从陶器、石器、珠饰、农业及相关遗迹等方面来看两地曾经发生的互动和交流。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喜马拉雅山脉在这两种文明当中扮演的角色?
汤惠生:横亘在中国与印巴次大陆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一直被认为是一道地理屏障和文化障碍,阻隔了远东和印巴次大陆之间的文化往来。然而,像海贝及瘤牛等考古学的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实际上恰恰是一条文化通道。
我们在对比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珠子和哈拉帕珠子后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源流关系。二者究竟谁影响谁?与珠子相关和经常共存的另一件东西能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一些蛛丝马迹,这就是海贝。
我国最早出现海贝是距今五千多年前发现于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或者叫宗日文化。以前认为这种海贝来自中国南海,而现在的最新研究校正了这个错误认识,这种海贝只产自印度洋和红海。也就是说中国考古出土的海贝,应该来自印巴次大陆,而海贝最早发现于中国腹地的青藏高原而不是东南沿海地区也证明了这一点。
记者:您在参观完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后,有何感想?
汤惠生:临夏、临洮地区是考古圣地。尤其是民间力量也参与到马家窑彩陶的收集、保护、研究当中,还做得这样好,真让人钦佩。看到临夏州彩陶馆馆藏如此丰富,让我的专业兴趣得到极大满足。(记者张姝)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丝路羌踪:马家窑文化与氐羌
记者:临夏大地上均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请您谈谈二者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易华:最近十多年,我在西北地区做了系统考察,发现齐家文化可能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同时,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顶峰,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东欧的特里波利彩陶文化可与之比拟。也说明甘青地区、临夏地区在四千年前定居农业特别发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峰,为齐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可能相当于中国的尧舜时代,与大禹治水时期密切相关,我们在马家窑文化彩陶里面发现了很多青蛙图案,这就表明这个地方四千年以前雨水充沛,大禹治水就有了可能。
记者:羌人在华夏文明演进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请谈谈您的看法。
易华:羌人活跃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开拓者,亦是上古东西文化交流见证者。西北地区是上古羌人活动大本营,不少学者认为甘青地区考古学文化是羌人文化遗存,羌与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有关,并把马家窑文化视作羌人文化前驱,但还缺乏系统论证。
记者:您觉得羌文化源于马家窑文化,目前有什么研究证据?
易华:现有证据表明,牧羊、火葬、圈舞、口弦、咂酒、茶罐罐和大禹治水神话传说故事可以追溯到马家窑文化,更具体的说,羌文化的特征大概百分之七八十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百分之五六十可以追溯到马家窑文化,因此,马家窑文化是羌人文化主要源头,但不是唯一源头。历史记载表明,大禹和羌人经历了夏朝,所以马家窑文化也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重要元素。(记者:马进忠)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斗城:马家窑文化与华夏文明
记者:请您谈谈马家窑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杜斗城:马家窑文化起源于青藏高原与*土高原交界处的羌族。这里还要说的是羌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羌族形成之后,向东的发展是其主要趋势表现在: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特别是在继承马家窑文化后的齐家文化,虽然在各地产生不同的变化,其主要趋势是向东发展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许多有关“羌”的记载,可见其当时的影响之大;殷末周初,羌人沿渭水东出,在渭水下游与从陇东南下的姬姓部落在渭水下游组成联盟,一同东出,灭了殷商,建立西周。这是羌人向东影响最大的一次;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对华夏文化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汉,无论是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或赵充国河湟屯田,其目的是要把活动于青藏高原的羌人与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隔开,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从这里也可看出当时羌人的势力之大;魏晋南北朝、三国时,陇南山地羌人的势力仍然强大,诸葛亮在天水关收姜维,姜维是羌人的部落首领;至十六国时,前秦后秦皆为氐羌,前秦统一北方,后秦姚氏,也是十六国中由羌人建立的强大*权;*项羌,建立了西夏*权。
总之,从马家窑文化开始,起源于西部的羌人一波一波的东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记者:参加此次马家窑文化学术报告会,您对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有哪些想法?
杜斗城:临夏地区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在临夏召开马家窑文化学术报告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让广大学者对临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有重要意义。希望临夏更加重视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让马家窑文化这一品牌走向世界。(记者:马琼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让马家窑文化在临夏大放异彩
记者:马家窑文化是您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请就此谈谈您的观点与感受。
王仁湘:素有“彩陶之乡”美誉的临夏地区曾是西北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临夏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农业部族开启了史前文明的曙光。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点,其彩陶造型端庄、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构图严谨,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陶器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科学事件,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距今年左右,*河流域迎来彩陶文明发展的高峰。在仰韶文化时期,彩陶艺术形成振荡史前先民心灵的一次大浪潮,不仅影响了后彩陶时代艺术发展的轨迹,甚至至今还左右着后人的艺术思维模式。
仰韶文化是中国田野考古最早发现和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马家窑文化彩陶从仰韶彩陶发展而来,这个认识没有问题,但是其发展演变路径并不非常准确。提到马家窑文化源头,都认为是从豫陕晋传播到这里的,其实并非这样,这里本来就有仰韶分布。甘青地区的彩陶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从大地湾出现彩陶,到仰韶、马家窑,是有完整链条的,彩陶传统本来就有,它的主体用不着由传播途径得来。基于这个认识基础,我们对甘青地区的文化高度就会有一个新的判断,也就是说,它从东西吸收长处,促进自身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彩陶在这里的发展最繁荣,传统延续最久,这里是彩陶的一个重要中心区。中原地区仰韶之后就没有彩陶文化了,衰落了。有了这些认识发展的变化,我们会更加重视这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