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甘青脱贫攻坚新工具:金融“搭桥”又“扶志”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李少鹏○编辑郭成林
11月中旬,一场少见的冬雨降临陇原大地,天气骤冷。此时此地谈起脱贫,柏东河却喜上眉梢,心中暖暖。这个来自甘肃省临洮县峡口镇*家墩村的脱贫户,如今已成为村上的养牛示范户,“靠天吃饭”的旧*历一去不返。
“依靠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和*府补贴的1万元,我在年盖了牛棚,买了6头牛,养到现在有20头,今年卖了5头,赚了3万多元。”在柏东河看来,他们全家6口人正是因为金融扶贫*策才摆脱了贫困。“手中有牛,心里不慌”的想法也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初冬之际,记者在甘肃、青海等地走访了解到,这里的金融扶贫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针对贫困群众缺资金、缺项目、缺市场等实际情况,银保监会组织协调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服务优质、覆盖广泛、机制保障、*策支持的普惠金融发展格局,探索出农村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金融成为脱贫攻坚“新工具”
在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临洮县支行的营业大厅内,记者看到每个窗口都摆放着各类扶贫贷款宣传册,“百合贷”“蔬菜贷”“陇原农担贷”等产品极具当地特色。
“年我们从农行临洮支行贷款万,都是按基准利率发放的。”做马铃薯生意的康勤与当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合作关系,康勤告诉记者,他贷款的主要用途是收购贫困户的成品马铃薯。
最让康勤感慨的是贷款周期的缩短让他跟农户都尽享实惠,“申报一个星期不到,贷款就下来了,不仅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问题,还能第一时间把收购款给到农户手中。”
近年来,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临洮支行以重点信贷产品为抓手,全力服务全县“三农”发展信贷需求,积极优化完善信贷产品体系,于年推出了“陇原农担贷产业贷款”“金控担保特色产业贷款”等多个特色信贷产品,提供单户最高万元信贷支持,大力扶持当地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加工贩运及农资购销产业链客户发展。截至年9月底,累计发放各类贷款7.41亿元,实行利率优惠全面向客户让利,两年来累计向客户让利万元。
事实上,除了把信贷产品让利于有发展意愿的客户外,相关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
“在银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我们已经跟8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的工会成功对接,卖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总额超过万。”甘肃省和*县扶贫开发公司总经理邓晖告诉记者,以前该县涉及金融机构方面的消费扶贫几乎没有,今年与金融机构对接开展消费扶贫以来,8月15日那一天就收到网络订单余单。
为巩固脱贫成果,太平洋财险青海分公司于年在民和县推出的“防贫保”产品得到了众多群众的认可。“防贫保这款产品的受益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在太平洋财险青海民和支公司负责人张城看来,“防贫保”跟传统保险有很大区别。以民和县为例,该县财*在年拿出万元作为防贫保险金,按每人每年80元保费标准为全县12.5万农村人口购买保险,并通过购买太保服务,实施入户调查核算,负责对符合条件的防贫对象发放补偿金。
“实际上,‘防贫保’是针对因病、因灾、因学的临贫、易贫人群,防止他们出现再贫困现象,为防贫兜底。”张城进一步介绍到,截至今年10月底,青海民和的“防贫保”产品已累计完成入户调查户,经查符合救助条件的有余户,赔付总金额超过万元。
金融“搭桥”助推产业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让金融扶贫更好落地也成为众金融机构的主要发力点。
记者在银保监会定点帮扶的临洮县三益村看到,该村在种植业、养殖业、光伏发电等多领域都有布局。“扶贫关键要看产业,要让老百姓长久受益。”三益村村主任龚志荣告诉记者,“南北两山夹一沟”的三益村是过去因条件恶劣而出名的贫困村,撂荒地多、经营分散、靠天吃饭、销售渠道不畅,如今在银保监会的大力支持下,村上的产业发展搞得红红火火。
在离村委会不远的一处高坡上,整齐划一的厂房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我们的百合产业合作社气调库,银保监会筹资万元,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吨。”今年24岁的返乡大学生张新骄傲地说,合作社除了给参与的村民分成外,还给在社里务工的村民发放工资,带动本地贫困户及群众稳定就业超过30户以上,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年银保监会确定三益村为定点帮扶村后,三年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万元,实施各类产业帮扶项目5个,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户人,使该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5%,帮助该村于年实现脱贫摘帽。
除了银保监会的定点帮扶支持外,金融机构还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作为“甘肃十大名果”之一的啤特果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县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17万亩,可以说是当地农户脱贫的支柱产业。随啤特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和*八八啤特果集团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一直坚持订单种植和保护价收购农户原果,对果农的最低保护价是2元/公斤,对精准扶贫户每公斤还要再上浮0.3元。”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收购原果外,公司还在当地贫困村组建了4个种植合作社、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苗木类合作社个,覆盖全县13个乡镇34个贫困村,使果农亩均增收余元。
为了使啤特果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树上粮仓”,当地金融机构也从项目支撑、金融支持、宣传推介等多方面给予八八啤特果公司相关支持。在资金方面,公司今年从和*县农行、信用联社等各金融机构融资万元,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及项目改造存在的困难,有效带动了啤特果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金融“扶志”圆贫困户致富梦想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基础。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古娄马场村,地处脑山深处,平均海拔0米,山大沟深,是大通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脱贫*策落地前,村民杨寿德曾是马场村最典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正是农行大通县支行客户经理在年的一次*策宣讲,让他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因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加之当地农业发展受气候制约,没有一技之长的杨寿德用“得过且过”形容以前的生活。“在听到金融*策宣讲后,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扶贫贷款开始养牛,通过三年的努力和奋斗,我的牛已从12头发展到现在的97头,年收入18万元,今年挣个20万不成问题。”杨寿德说到,三年来他通过农行累计获得贷款万元,现在也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带动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走上富裕路。
今年61岁的马尕牙是甘肃省和*县包候家村人,他在年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穷的时候也想去挣钱,但没技术、没资金是个大问题。”马尕牙坦言,悲观情绪和不自信是造成他彼时贫困的主要原因。
人无志则不立,为了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马尕牙在年通过精准扶贫贷款获得5万元,在当地农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在家中新建了牛棚、羊圈等设施,发展起了养殖业。
现在拥有4头牛和3只羊的马尕牙生活虽谈不上多么富裕,但也在年实现了脱贫摘帽。“正是这5万元的贷款改变了我原来的生活,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把我的牛羊养好,把先前的贷款还上,后期能再多贷一点,通过养殖让全家的生活好起来。”马尕牙朴实地说道,这是他年的最大心愿。
“我们提供多种金融手段帮扶就是要提高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鼓励他们依托产业去谋发展。”银保监会挂职甘肃省临洮县副县长的张顺尧告诉记者,只有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多的金融可获得感,才能解决他们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从而让他们发展产业的意愿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