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第955期闲笔二则外一篇
TUhjnbcbe - 2024/3/11 21:13:00

《乡村精短文学》孙延宜(山东)专栏:

使用电脑、手机敲字多年了,忽然间又想起了那久违的笔来,闲扯一二。

一、坚挺的笔

时下,在写作方面,虽然利用电脑或手机打字已几乎取代了用笔写字,电子邮件几乎取代了纸质稿件,但一些与笔有关的词语却没有“更名改姓”,依然十二分地坚挺着,比如:笔者、笔友、笔名、笔下生花、笔耕不辍等等。甚至,连一种便携式的电子计算机也随了“笔”姓呢,叫做什么“笔记本式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呢。由此足见笔的魔力有多大啊!

二、避讳的笔

笔是个好东西,但在我们滕州话里却给它“更名改姓”了,人们不读"bǐ”,而是读"bēi",这主要是为了避讳那个“屄(bī)”字。一些外地来滕工作时间较长的朋友,大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早已“入乡随俗”了,但也有极个别的人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整天价将普通话中的“笔”字音挂在嘴边,时常会引起听者的不满来。

此时此刻,我不禁还想起了那个“浪”字来。在我们滕州一带,这也是一个十分避讳的字(不是读音),它特指女人行为没有约束、放纵等,比如说,你这个“浪货”或“浪样”等。但在我呆过十五六年的甘肃省临洮县一带,老百姓常对我说,没事的话,就到家里来浪浪。一开始,我感到很诧异,后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浪”字条,竟有“方言”一说,注释为“逛”的意思。此后,我才敢去一些老百姓家中“浪一浪”呢。

一位罕见的“有种”老农

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尤其是众多的农民朋友有一种既深又重的人格缺陷,那就是怕官。他们见官后往往会顿生出矮人几分的感觉来,心里吓得怦怦直跳,但也有例外,南北朝之宋朝文帝时期,荆州一带的一位老农与荆州刺史刘义季的一场田间偶遇,其出色的表现,就载入了史册,流传至今。

春日的一天,荆州刺史刘义季带一队随从到乡野打猎,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们望风而逃,纷纷回家躲避了起来,唯独一位老农视而不见,照旧干自己的农活儿,不肯躲避,结果被刘义季的随从呵斥了一顿。老农听后,脸不变色心不跳,理直气壮地回敬道:“游猎取乐,古人深以为戒,今阳和布气,一日不耕,民失其时,奈何以从禽之乐而驱斥老农也。”这位老农从容淡定,直面刺史,不卑不亢,当面讲理,谴责刺史侵害民生,其浩然正气和大无畏的精神,令人十二分地钦佩。

刘义季听了老农的一番话后,亦颇感意外又受感动,勒住马缰对之曰:“贤者也。”令左右赐给老农食物。谁知,老农竟然拒绝了刺史的赏赐,并这样说道:“大王不夺农时,则境内之民皆饱大王之食,老夫何敢独受大王之赐乎!”可见,老农之所以对这种“蝇头小利”嗤之以鼻,不领情,关键是他着眼的乃“境内之民皆饱”这样的大目标,其胸襟之宽,情怀之浓,境界之高,可点可赞。

刘义季听后,又问起老农的尊姓大名来,老农却“不告而退”:只见他婉转地拒绝了回答,之后身披蓑衣,肩扛锄头,转身昂头哼着小曲儿回家去了,留下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背影儿。

这位老农没有给后人留下他的尊姓大名,实属憾事,但他上述刘义季“有种”的表现,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来,我们应为历史上出了这么一位农民而骄傲。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955期闲笔二则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