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是对奉献者的赞美。在新中国的史册上,镌刻着无数的名字,他们在上面熠熠生辉。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便是——柴生芳。他和中国许许多多的普通官员一样,却又那么地不同。
他用他的一双拳推动了定西的发展,为定西留下了美好的明天。他说: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足可见其心。
知识改变命运
年,柴生芳出生于甘肃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第五个孩子。所谓农民的孩子早当家,他和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在年少的时候便感受到了生活的重担。这种艰苦生活也就磨炼了他的意志,为他日后的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持。
从小学开始,他便凭借过人的毅力名列前茅。在学校里,他始终都刻苦努力学习,积极帮助同学,是老师的好帮手。
穷人家的孩子总能够凭借一腔热血,挣来一个光明的前程。十年寒窗,柴生芳收获了北京大学,成为了从山沟沟里飞出来的第二只金凤凰。
在这一年,他带着家乡父老的期待,来到了首都北京。在未名湖畔,他没有荒废时间而是选择继续努力学习,来度过他的大学时光。
在毕业之后,为了报效自己的家乡,他选择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他被分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在他工作期间,他参与了甘肃省多项重大考古项目。同时由于他突出的表现,他还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深造。
在神户大学,他依旧勤勤恳恳地学习,还获得了京都大学富谷先生的赞赏,破格进入了富谷老师的研究班,成为了唯一一个在非博士阶段被吸纳到研究班的学员。
在富谷老师的帮助下,他翻译了《秦汉刑罚制度研究》。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他在年当选为日本神户地区留学生学友会的会长。
在上任之初,柴生芳便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积极宣传中国文化。虽然他身在海外,但他一直心系着生养自己的祖国。在南方水灾发生之际,他立即组织留学生发动募捐,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鞠躬尽瘁为人民
在学有所成的时候,柴生芳选择了回国。面对这样优秀的人才,各家单位都十分心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单位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澳门大学也向他开出了高昂的工资聘他做教授。但他凭借一腔热血驱动,再一次选择了西部,选择了甘肃,进入省委办公厅工作。
对于他的选择,许多人都不是很理解,这其中也包括他的父母、朋友、老师。但是,他的心却是十分简单,他只是想为他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他想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甘肃走出来的他最清楚,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需要人才。
年,他成为了陇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三年之后,他选择前往更为艰苦的定西市,一做便是好多年,把满腔热血都倾洒在这方土地上。面对破败的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柴生芳第一次感觉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定西市土地贫瘠,年降水量也十分稀少,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柴生芳面对这样的困境,选择了招商引资的办法。从此,他便过上了出门招商引资出来扎根基层的生活。
为此,他放弃了本应该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日,放弃了与家人难得的团圆。直至去世,我们才发现他所写下的父爱如山的四个字,想必没能陪伴儿女,他的内心也是内疚的吧。但是,他也没有办法。
在陇西县,他参与筹建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等,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定西市,他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促成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项目的签约落地。
在临洮县,他又开展了实地调研,写下了详细地调研报告,为之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度劳累不幸猝死
柴生芳就是这样一个心系百姓的人。虽然他经常忙忙碌碌地为当地拉投资,但是对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一点没有放松,牢牢地记在心上。
他多方争取,让人民从危房中搬出来,住进了砖瓦房里。对于人民的取暖问题和饮水问题,他提高了自来水入户率,解决了人民的吃水难题,并建成了集中供暖。
柴生芳的心中最重要的始终是老百姓。他多次进入课堂学校,与教师探讨,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面对污染环境的问题,他也毫不手软,举起重剑向他们下手,进行清理整顿。同时,他还十分平易近人,经常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来帮助人民解决困难,急人民之所急。
同时,柴生芳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工作这么多年,除了外出考察、下乡调研之外,其他时间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干在单位,基本上没有住过单位提供的集体公寓,他把全身心都放在了工作之上。
在柴生芳去世之前,他的心中紧紧牵挂的仍然只是工作。柴生芳工作日记的最后一页,记录的仍然是下午四点半的优秀贫困学生资助大会,最后的结局是未完。
年8月,柴生芳在办公室不幸去世,这一年,他才45岁。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我们就这样失去了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
在他去世后,当地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为他送灵,他们要陪着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县长走完最后一程。
柴生芳一生质朴。他将工资本交给家人,去世之后,也只有工资本上几万元钱留给家人。我认为,虽然他对家庭有所亏欠,但他却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国家的栽培。
虽然柴生芳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就如同一盏明灯,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人民服务砥砺前行,继续沿着他的步伐不断前进。柴生芳为所有的干部同志树立了榜样,主动深入一线,主动深入基层,现在的他的家乡已经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如果,他要是可以知道,那现在大约是笑着的。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牵挂的老百姓终于摆脱了贫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