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脱贫新天地
——康乐县以“粮改饲”助推草食畜牧业发展纪实
在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的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散落堆放着或白或绿的大包,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它们为牛羊的“面包”。
作为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康乐县,面对脱贫时间短、脱贫任务重的双重压力,短时期内如何完成脱贫任务?
康乐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给出了答案:依托“粮改饲”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链,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群众新的增收点。“这些‘面包’,就是如期实现脱贫任务的‘法宝’。”他说。
经过几年的努力,康乐县的牛羊吃上了可口的“营养餐”,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全县走上了一条“种养结合、以种带养、以养促加、增收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降低成本增加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
康乐县素有“胭脂三川米粮川”之美称。自古以来,这里的群众就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养殖观念。但过去几年间,随着养殖成本的不断提高,群众养殖效益下滑,严重阻碍了当地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家住附城镇刘家庙村的田颜慧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眼瞅着常年患病的公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田颜慧心里有说不出的苦,她说:“从早到晚侍弄3头牛,也就勉强维持家用,要是老人孩子生了病,还得到街坊邻居家去借钱。”
养牛不挣钱,问题出在哪?田颜慧倒出了心里的苦水:“饲料得去邻近的临洮县拉,不但运费高,人力成本也很大,算下来1头牛一年得花元。”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田颜慧听到村里广播上播放“粮改饲”工作的重大意义。“当时就想着,家里那几头牛的‘吃饭问题’终于能够解决了。”她回忆说。
第二年3月,田颜慧在自家5亩地里全部撒上了饲草玉米种子。丰收时节,她将收获的饲草玉米倒进村口供群众免费使用的揉丝裹包机里,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青贮饲料包便打包成形。
“种子和地膜都是县里发的,牛儿吃着自家的饲料,不但贴膘快还省了饲料钱,一年下来,一头牛身上就能多挣元。”田颜慧高兴地说。
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在“粮改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康乐县专门组建了技术服务队,为群众排忧解难。“种子选择、田间管理、窖池建设、青贮饲料制作等都是我们的服务范围,这使得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县农牧局局长马如俊说。
年,田颜慧把家里的简易牛棚改建为标准化圈舍,当初的3头牛也发展到现在的6头,这让她有了脱贫致富的底气。“今年,我打算再养10头牛,到年底肯定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她说。
和田颜慧一样,康乐县许多群众都感受到了“粮改饲”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方面的实惠,大家都自发地将粮食玉米改种为饲草玉米。年,全县完成旱作农业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粮改饲面积3万亩,完成粮改饲暨秸秆饲料化利用收贮面积12.8万亩、加工28.5万吨。目前,“粮改饲”已催生初具规模的养殖户达户。
以农载牧实现农户和企业互促双赢
刘家庙村的杨玉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年前,他把家里16亩土地全部种上粮食玉米也能收入1.5万元,家里的生活算不上富裕但却很满足。
年年初,县农牧局技术员赵德宝的一次上门走访,打破了杨玉海家往日的平静。
“啥?把人吃的粮食全部喂给牲口?”听到赵德宝介绍“粮改饲”时,杨玉海急得跳了起来。
“种粮食玉米一亩一年下来也就挣元,这还不算种子、化肥、地膜、人工钱;把改种的饲草玉米卖给养殖企业,一亩能挣元,你觉得哪个更划算?”赵德宝一番耐心的解释后,杨玉海的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两个月后,杨玉海与甘肃宏福农牧业公司签订了种植订单,将家里的16亩地全部改种饲草玉米,年底收入3.1万元。
宏福公司负责人雍永福告诉记者,年,公司与周边5个乡镇群众签订亩饲草玉米订单,并以每吨元的保底价格进行收购。“这既避免了企业因从外地采购饲草所产生的费用,也保证了农户的收益,是个一举双得的好办法。”他说。
目前,康乐县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以保低价收购饲草玉米3万多亩,涉及群众1.7多户,其中贫困户多户,户均增收达元以上。
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师向东坦言,“粮改饲”大幅降低了农牧企业的运营成本,省下来的钱可用于自身再发展,不但加快了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还提高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两年企业发展速度快,我们的工资涨得更快,每月都有至少元的固定收入,全家人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在宏福公司粉碎工雍新春看来,自己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如今却端上了“铁饭碗”。
农牧结合打造草食畜牧产业增收的新高地
“哞哞哞……咩咩咩……”近日,当记者走进康乐县牛羊交易市场时,牛群、羊群的叫声此起彼伏。
在这个有12个足球场大的交易市场里,聚集着来自西藏、东北、内蒙古、宁夏、贵州及本地的近千名商客,目及之处一派热闹景象。
“最多的一天,我们这里容纳了多头牛,多只羊哩!”交易市场负责人马福林自豪地说。
交易区内,渭源县北寨乡养羊专业户杨天军正与本地一名商客商谈肉羊出售价格。“我在这里卖羊已经有30多年了,这个市场管理规范、价格公道,从来不会欺负外地人,所以我们那边的人都来这里贩牛羊。”杨天军说。
繁荣的牛羊交易市场,为康乐县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沃土。据统计,年,康乐县畜禽饲养量达到.7万只(头、羽),其中肉牛饲养量19.5万头,存栏10.8万头,出栏8.7万头;羊饲养量49.3万只,存栏21.48万只,出栏30.77万只。
“‘粮改饲’就是为了发展养殖业。如今,有了这么大牛羊市场,养殖业的效益大大提升,群众开展‘粮改饲’的积极性自然高很多。”马如俊说。
在康乐县东西协作产业园内,康美集团加工生产的各类生熟牛肉、牛排、牛肉酱以及康乐县新华牧业扶贫车间加工生产的各类鸡肉熟食、卤制鸡蛋等成为网上最热销的产品。产业园负责人窦志伟介绍说:“我们的农产品生态、绿色、营养价值高,在全国各地消费者中口碑很好,有很多都成了回头客。”
“草食畜牧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源于全县‘粮改饲’工作的大面积推广,这为康乐县如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康乐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粮改饲”既解决了饲草料供给结构性矛盾,又破解了草食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一举措使得传统畜牧产业饲喂方式发生转变,推动了全县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种养结合、种养双赢的目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安定区有片“福州林”
进入冬季,树木都悄悄和山体融为了一体。站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张家湾的山顶向远处望去,却能明显看到山坡上整整齐齐布满了一棵棵树苗,云杉、油松、樟子松……个头不大,一株株在寒风中挺直着腰杆。
这里是定西市安定区的南山,年之前还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山,如今,涌动着绿色的希望。这片林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福州林”。
“这是福州市和定西市携手打造的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安定区林业局副局长刘赋声向记者解释了“福州林”名字的由来。
据了解,福州市与定西市东西对口协作帮扶开始后,生态建设成了双方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