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牛羊拌饲料、打耳标、配种、做B超……沙玉柱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牛羊养殖场。
他的动作娴熟,经常被围观,还会被认为是“搞养殖有年头”的资深人士。实际上,沙玉柱是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一名90后博士生。
广河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科技示范项目今年1月开启,沙玉柱和7名硕士生到广河县驻点帮扶。他们所在的甘农大畜禽遗传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团队,在赵生国教授的带领下,与广河县多年来都有紧密合作。
作为广河人,沙玉柱铆着一股劲,想为乡亲们做些事。最忙时,他和同伴一天去5家养殖场,回去还要和数据打交道。冬春季下大雪,车开不到山上,他们就步行前去。
35岁的常振文同样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探索技术型、现代化的智慧养殖。
年11月,在当地创办甘肃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常振文及其团队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智能生产平台、电子商务对接平台、养殖溯源平台、认养服务App、综合服务平台、政府农产品监管平台,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记录养殖基地每只羊羔的饲喂、用药、防疫、基因筛查、生育等数据。消费者在“云端”养羊,视频监控羊羔的各项数据。
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不少
青年人才领跑产业发展,这是地方主政者盼望的事。然而,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之一,临夏州曾是脱贫路上难啃的“硬骨头”,贫困人口多、程度深、难度大,主导产业也陷入“档次低、留人难”的循环。
沙玉柱记得,他读研时就跟着导师到处转养殖棚,有的环境脏、乱、差,管理不精细、养殖技术不达标,牛羊身上长寄生虫,一直掉毛、不长膘。他动员养殖户改进,有人怼他:“我养了一辈子牛羊,不学也会养。”
常振文的老家在甘肃定西临洮县,与东乡县隔着一条洮河。前些年,他在北京开网络科技公司、餐饮公司,总有顾客托他代买东乡贡羊,可好几次收到的都“货不对版”。观察到市场供求矛盾,常振文萌生了返乡搞养殖的想法,但他总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年底,临夏州70.5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这让处于观望阶段的常振文蠢蠢欲动。他看到,东乡贡羊入选第一批“甘味”区域公用品牌。东乡县政府和当地企业去北京举办美食推广周,还请专家、创业青年等从养殖环境、培育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探索东乡贡羊的品质化。
实地考察后,东乡县又出台“第一年流转撂荒地每亩有元补助”的优惠政策。这让常振文彻底打消顾虑,带着人才和技术奔赴广袤农村,助力产业加速跑。
借政策东风,广河县掀起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大力发展粮改饲,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局面,全县牛存栏从“十二五”末的8.2万头增加到14.3万头,羊存栏从94.5万只增加到万只。
当地政府又请甘肃农业大学技术服务团队做外援,为他们解决住宿、办公场地问题,提供用餐、用车等一系列后勤保障服务。
沙玉柱介绍,目前,他们团队为广河县4个乡镇的10家牛羊养殖合作社、1个养殖小区和两家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在示范合作社引入TMR全混合日粮机器,评价饲料原料余份,设计牛羊配方25个;在繁殖母羊场,推广高效繁殖技术,将母羊繁殖率提高至1.75胎/年,母羊年饲养成本降低元。
沙玉柱说,现在不少养殖户找他们学技术,还会分享生产中的经验做法供团队参考。其间,6名养殖户被认定为“农民技术专家”,为乡村振兴添新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豪来源:中国青年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