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3日电题:夯基础、铸产业、真脱贫——甘肃构建产业扶贫“四梁八柱”
新华社记者姜伟超
“有这些‘宝贝’在,今年一定能脱贫。”看着自家牛棚里体格健硕、毛色光滑的18头肉牛,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村民邵存娥信心十足。
邵存娥的丈夫因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劳动,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女人,日子眼看过到了崖边上。但邵存娥突然间翻身了,去年下半年到今年5月份8个月时间,靠养牛就收入3万多元。
“以前为啥富不起来,现在又为啥有信心脱贫了?”
邵存娥一只手抚摸牛头,一只手抓起一把草料喂到牛嘴里:“我以前养的牛只能在家门口卖,还卖不上钱;现在养的牛不但能出口,一头能挣几千元。驻村干部说我是‘市场细胞’了。是不是因为这个?”
邵存娥说得没错。
贫有千样,困有万种。但几乎所有贫困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离市场远。邵存娥以前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跟市场没有紧密关系,养的牛品种跟市场不对接;没有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价格稍有波动,立马返贫。要想把贫困户“扶起来”并让他们学会“自己走”,不但要把贫困户带进市场,而且要让其适应市场,变成真正的“市场细胞”。
为了让贫困户对接市场,进而建立增收长效机制,临洮县通过“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险”的“六位一体”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贫困户要想稳定连接市场,从长远看必须培育好当地的产业基础。年,甘肃省出台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提出通过三年努力,以带动脱贫攻坚作用大的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目标,切实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定西市岷县素有“千年药乡”和“中国当归之乡”之称,是中国有名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境内盛产当归、黄芪、红芪、党参、丹参等名贵中药材种。
走进岷县麻子川镇上沟村贫困户文马虎才家,灾后重建的房子宽敞明亮。文马虎才一家6口人,主要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今年4亩药材能收入2万元,加上养羊和孩子外出打工的收入,年年底全家已经实现脱贫。
据了解,岷县按照“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精心培育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农牧业。去年,全县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亿元左右,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同样,在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美誉的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达万吨以上,总产值达27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
在产业支撑下,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依靠“牛羊菜果薯药”等产业脱贫的农户达15.54万户、脱贫人口达64.89万人,占到全省总脱贫人口的80%。
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有实力、有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去年以来,甘肃省在产业扶贫中,着力健全生产组织体系。扶龙头、扶能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蹚出了一条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化扶贫之路。仅年,甘肃省贫困地区新增龙头企业家,累计达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贫困村2个以上的全覆盖。
年7月2日,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在兰州成立。甘肃筛选确定了德青源鸡产业、中天羊产业、康美牛产业、海升果产业等扶贫带贫企业,在此基础上,贫困县的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和大户得以组织起来,“抱团”扶贫。
“羊来了!扶贫羊来了”。经过12个小时长途跋涉的3辆大型卡车,缓缓驶进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卓洛乡铭鑫公司农盛专业合作社,停靠在4栋宽敞、明亮的羊舍前面,第一批只来自中天羊业核心繁育基地的湖羊种羊终于到了临潭县卓洛乡的新“家”。
该县与中天羊业建立扶贫种羊引进合作关系,为全县打通了扶贫中的产业短板,建立了投种、养殖、销售一整套可行的产业链和销售保障,进一步推动肉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
在产业扶贫中,农业龙头企业以“三变”模式和“轻资产”模式,积极与全省各贫困县对接农产品产业扶贫项目。如今,在千里陇原大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甘肃耕耘出乡村旅游、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扶贫带来新理念、新要素。
“甘肃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立。有了好产业,不用做思想工作,群众就会主动告别‘等靠要’。”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