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看的第一本书,是《回眸瞬间——人民日报头版大照片赏析》,幅摄影图片,加上文字说明、拍摄过程和业内评介,让我们对经历的改革开放的36年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摄影家、有代表性的典型照片有了全面的了解,信息量之大、艺术启发之大,格外震撼人心。
可以说,书中每一张作品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段记忆后面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里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这是透过新闻视角和纪实方式形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像记录,每一个瞬间形象都直观而生动,一个个经典瞬间延伸相连,形成了运动的轨迹——回眸改革开放之路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光隧道!其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仅让我们对作品的拍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对摄影师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书的主编——人民摄影报社的社长、总编辑李滔先生在前言说道: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影像是凝固的,影像是无言的,但影像却又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一幕幕地闪回,那一帧帧的诉说,是时代的沧桑巨变,是浪潮的风起云涌,是国人的奋发进取。那独到的影像表现、温暖而平和的画面,彰显了影像的力量、影像的魅力、影像的价值。
我读这本书后首先的印象是真实记录,这是摄影的最基本的功能。我们面临的瞬间或大或小的事件,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当事情发生在第一时刻,摄影人直面现场,直面冲突,以最鲜活的影像语言将事件的核心要素,本真的传递给读者,这是摄影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职责,也是摄影让我们在当今信息充斥每一个角落而让人备感信赖的原因。
吴家林作品《结扎之后云南宣威》
我们常常觉得不知道拍什么。吴家林的图片告诉我们,就是拍人民生活、百姓生活有那些变化,因为我们正处在变革时代,有大量的题材可拍。
年的疫情改变了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湖北、*梅更是重点地区,我们的记录也就有历史性的意义。所以我努力去抓住,努力去记录。
这样的封城景象,我的一生中是首次见到。
第二点体会是要作典型的记录。对于摄影来说,再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也只能用镜头语言来体现,我们只能寻觅最佳的时机、最恰当的角度按下快门,一切都真实而鲜活的聚焦瞬间,定格方寸。象钱捍的《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就是在老*人最后的时刻把他一生的荣光集中在这么一个特定瞬间,典型的场面非常感动人。
而袁学*在称赞乡镇企业的兴旺并没有表达很复杂的场景,比如忙碌的文书或是人流啊之类的,他只是用一排电话机作为陪衬,旁边女秘书手拿大哥大,很简洁的画面,却表现了村办企业兴旺发达之景象。这些照片在拍摄之初也许还算不上做作品,成其为作品归根于时间,给影像赋予了力量,这是时代的特征,画面的隐喻。
这张《孝子》拍于年初冬,胡武功路过陕西省周至县城关镇西村时,见到画面中的情景。拍照后经询问,得知这对父子相依为命,儿子是村里出名的孝子。那几天,父亲正发高烧近40度,儿子陪他看医生,因住院费用太高,父亲只同意打点滴治疗,儿子每天这样扶持老人。他说: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极为普遍,唯其普遍,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在一个春运火车站,妈妈是从大城市打工返家过年的春运大*中的一员。背上用麻袋装着的行李压弯了这位妈妈的腰,导致胸前抱着的孩子整个头仰着,为了让孩子感到舒适一点,这位妈妈用右手托着孩子的背,而左手拎了一个早已破烂不堪的背包。这张照片让人看到一位外出务工妈妈的辛劳与无奈,但是这位妈妈怀中的孩子在此时此刻能感受到的也许是温暖与安全。
这样的拍摄,需要摄影人到现场,时刻准备着。说机会是为有准备之人
准备的,一点不错,好的机会稍纵即逝。上一张图片作者周科说;
年1月30日,春运首日,我一大早背着相机来到南昌火车站采访拍摄。站前广场上,来往旅客很少,我按照惯例拍摄完一些春运照片后,便打算返回单位发稿,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多钟。出于记者的本能,我没有将相机装进背包,而是换上了70-mm的长焦镜头,挎在肩上。正当我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画面中背着大包、怀抱孩子的妇女从站前广场缓缓走来,与她同行的还有三四位妇女,行囊和装束基本一致。我迅速蹲下身,将镜头推了上去,才定格到这一感人瞬间。随后,这对母子走进了火车站内。
年的最后一天的下午在长江边上拍摄时,我镜头正对着江面,右侧日落西斜,走来一群晚归的绵羊,我来不及换镜头,掉过三脚架上的相机就是一阵连连拍,羊群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从五、六张照片中能选出这张自我满意的图片。
第三是照片要努力提升艺术性。我理解一是表达的艺术创新,二是内涵的深刻,而这点更重要,也更难。
先说内涵,也就是思想性。
《两条路》,李前光摄。这幅照片当年获全国摄影大赛金奖。
年,甘肃临洮县在一个山沟里举办庙会,主办方在一条小河上搭建了一个独木桥,成为远近乡亲赶集的必经之路。出现了进出的人们堵在桥上,谁都不肯让路,两面过桥人对峙,两面路人在桥上聊天、嗑瓜子、互不相让的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精明的农民用自家的板车在独木桥旁边搭了个便桥,交一角钱(有时是一把瓜子)就可以过桥。但大家情愿堵在桥上,交费过桥几乎无人问津。
照片中所发生的故事很平常,却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演绎出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
这要有多么深刻的洞察力啊。所以有大师说:你拍的照片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引观者共情,在他人故事里沉淀自己的领悟。
摄影不单是实景记录,还要艺术表达。我们看这张王选的肖像。
永远的王选 年
王文澜先生这样不同一般的视角选择,对表达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者是再恰当不可的了。
还有,王达*的《王陵遗迹》中,大片暗调的逆光片很有冲击力。想到我也有此地的图片,依葫芦也作了一张,感觉与以前大不相同。
解海龙先生回忆学摄之初,带着一帮基层的业余爱好者在追那些年拍“四五”的人,但自己拍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得奖得奖,当得了一堆奖的时候就茫然了。问自己:赶不上年的事了,就觉得到我们这儿怎么就没什么事了呢?听王文澜讲过,说-年没相机,有些人没赶上拍照片;-年你有相机了,你留下照片了吗?有人说还是没留下。-年又是一个十年,你是不是有这个想法要干点事呢?通过学习才知道,哦,原来摄影是这样的,我们找到北了。
(曾听有人说过投资,也是类似的句式)
今天的时代,是进入网络时代,摄影是广场舞文化时代了,一方面人人都在摄影,另一方面,人们对照片的阅读习惯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照片要难和绝,拿出的东西让别人说你拍的东西真好、真绝、真难,而且要快和有。但要作到这些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所以力争保持本真,记录当下,艺术表达,为史存证。
著名策展人、中摄协副主席陈小波说:她选择照片的标准是四个:第一,照片写满历史痕迹。第二,诗性。第三,情感力量。我们大部分看的是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照片,那时候根本没有长镜头、广角镜头,但是那些照片打开的时候我经常头皮发麻、热泪盈眶,这就是影像的力量。第四,陌生化。陌生化是她选择照片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谨记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