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啦
猪
年
农历正月初六,太石镇水泉村和李家湾村十年一次的合户大社火精彩上演。
大
吉
猪
年
在现场,锣鼓声铿锵有力,震天动地。舞狮、中国龙、花轿、腰鼓、太平鼓、秦腔等多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社火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欢快的秧歌、震撼人心的太平鼓等表演,既保持了传统民间艺术流派,又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渊源,表演内容丰富,尽显民俗风釆,演员们的扮相有的生动有趣、憨态可掬,有的滑稽可笑、技高惊人……只见巨龙凌空飞舞,雄狮跌扑滚翻,旱船左冲右突,百十筒太平鼓一齐擂响。惊天动地声中,彩旗翻飞,人头攒动,上万围观者一饱眼福。精彩绝伦的表演技艺,引得观众啧啧称赞,现场笑声连绵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大
吉
非遗过大年
猪
年
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李合户”以社火为载体,以拜年祭祖为中心,水泉和李家湾两村轮流做东。今年李家湾为主方,社火主迎,水泉为客方,社火主送。社火表演虽形式多样,但着装都是蒙古服饰。他们跨骏马,骑牦牛,引猎犬,架*鹰,高擎双叉猎枪,充分显示了先祖生活的习俗。两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和奉献,展现出张李氏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和勤劳质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
大
吉
“张李合户”
猪
年
“张李合户”是太石镇水泉村张姓人与李家湾村李姓人之间通过护送社火的形式在宗族内相互拜年的民间习俗。
水泉张姓人和李家湾李姓人虽为两个姓氏,但同为一个祖先,都是元代宗室的后裔。在元明更替的战火硝烟中,他们的始祖宗郎藏布千赐巴(藏族)和始祖母阿姑娘子(蒙族)避*归田,来到临洮辛店、太石一带。明朝建立后,他们被隶为民籍,于是携全家定居于马衔山西麓的西沟岭。
始祖有四个儿子。明永乐二年(年),始祖主持立写分单。长子阿奴居李家湾,遂以李为姓;次子哒哒居水泉张家嘴,取张为信;三子宛者台分居后地湾及哈沙沟之张家坡根;四子太平随父母仍居西沟岭,皆取张姓。张、李既为同宗,按照汉族习俗,此后各房头根据族谱统一排辈。
多年来,族人一直恪守同宗不通婚的礼规,但各房头之间的亲情往来却延续不断。按照惯例,每当清明节来临,各房头代表都要去西沟岭祖坟扫墓,祭拜先祖。地处洮河边的李家湾和水泉村由于自然条件便利,人丁兴旺,两房头便利用春节农闲时节,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合户”活动。
社火队中最显眼的是迎风飘扬的彩幛,彩幛上的狼形图案显然是蒙古族崇拜的图腾。彩幛之后是“春官”和“灯官”,他们是社火队的正、副领队,在刚健威武的“蒙族卫士”簇拥下威风凛凛、仪表堂堂。随后是装扮一新的蒙族姑娘,载歌载舞,显示了蒙族姑娘直爽、活泼的性格特征。
在“春官”“灯官”两边随行的投帖员,是联系双方“春官”相互搭话的使节。社火队中最忙碌的报子,是来往穿梭于双方社火队之间,传报双方社火队行进情况、约定汇合地点的信使。报子都是一身戎装打扮,背插杏*旗,显得异常干练。与过去不同的是,昔日胯下的坐骑如今换成了摩托车,一路风驰电掣,更显得威风八面,惹人注目。
水泉村与李家湾村相距约10公里,“合户”时,双方社火队一大早便倾巢出动,相向进发,迎送于10里之外。张、李两村中间隔着的沙塄村,是双方“报子”约定相汇的交合点。随着报子频频往返,双方社火队愈来愈近,及至照面,鸣枪放炮,欢声雷动。
此时,周边的乡亲们已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时交通堵塞,车辆笛声不断。在牛哞马嘶声中,双方投帖员首先递上帖子,接着“春官”和“灯官”便翻身下马,手持香表上前搭话,打拱作揖,互致问候。这是双方口才的对比,口齿伶俐,幽默风趣者自然受到尊敬。随后,社火队进入村庄,先拜祭家庙祠堂,然后双方族人分辈次向祖宗和长辈叩头,并由双方老人互相敬酒,最后是社火表演。只见巨龙凌空飞舞,雄狮跌扑滚翻,旱船左冲右突,更兼百十筒太平鼓一齐擂响。惊天动地声中,彩旗翻飞,人头攒动,围观者无不引颈跛望,一饱眼福。
“合户”仪式结束后,主方社火队旋即掉头,两支队伍并作一队,表示张、李两家合了户,成了一家人。之后小憩片刻,主客双方共进午餐。下午由客方登台演戏。主方则齐聚台下观赏。戏毕,主方争先恐后将客方的亲戚迎入家中,作嘉宾招待并留宿。次日,“合户”活动便告结束,主方社火队再度倾巢出动,将客方社火队送出村外二三里地,方才依依惜别。
大
吉
猪
年
太石镇张李氏同属一根,自元末明初开族以来,经六百余载,传二十余代,涉及太石镇水泉、李家湾、牛头沟、前地湾、后地湾、张家岭等村,由于历史变迁,昔日单纯的“张李合户”宗族活动,如今更多地融入了文化、科技色彩,成为两个村子之间的睦邻友好交流活动,社火队也由昔日的百十人增加到千余人。本次合户社火汇演为太石镇弘扬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
吉
供稿:太石镇吴璟摄影:李天禄梁建
编辑:于欣雨
责编:穆*学
编审:王亚海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