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克仁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对定西(实指安定)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饮食习俗,比较了解,常听周围的人说定西无“小吃”。其实,小吃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没有以本地名命名的“名吃”罢了。
就拿多数人喜爱的面食来说,都是冠之于外地名字,兰州牛肉面,临洮热凉面,陇西大肉面,岷县羊肉面片,就连陇中人喜食的浆水饭也冠之以通渭杂粮面。正因如此,我发现定西人的的确确没有特别“好的一口”,更谈不上为钟情于一食而“要死要活”。
同样是工作的缘故,我渐渐对定西周边地方的吃食留意了起来,比如一直心向往之而*牵梦绕、念念不忘的陇西担担面。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始终以为担担面为陇西所独创所独有,甚至我还想到了说不定是几百年巩昌府食文化的遗风,信心满满准备写一篇关于担担面的考证文章。那曾想,上百度一查,很是“沮丧”,原来担担面的历史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源于挑夫们在街头挑着担担卖面而得名。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百度词典上介绍完“成都担担面”一栏后,在介绍“其它各地担担面”时,只列举了“陇西担担面”。尽管如此,我还是宁愿相信好吃的成都人是从我们这边将担担面传过去的,为什么不是名震一方的*功世家汪世显祖孙三代替蒙元攻城略地,镇守西南的时候将家乡的担担面传到了“天府之国”呢!
第一次的事儿总是会令人印象深刻,我第一次独自吃陇西担担面的情形也是如此。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初冬的早晨,天刚麻麻亮,我在陇西大街上找寻地道的担担面饭馆。以我多年的经验,这时候如果有人从不同方向走向哪家面馆,那十有八九应该是本地最正宗最地道的了。我随着几个人进入了一家“陇西担担面”的馆子,门面是极普通、极朴素、极简约的那种。让我惊异的是,在一角有几个身背书包的小学生正在吃着飘着热气和肉味的担担面,还时不时冒出一句两句陇西话的乡音,不知为什么,顿感亲切和踏实,就这家了!
于是我放心地一边等着上面,一边观察起来。做面的过程和做凉面有几分相似,怪不得听人说陇西担担面其实就是陇西热凉面。面不是“擀”,也不是“压”,而是“扯”,一个“扯”字,道出了这种面制作中的所有奥妙和无尽的美妙!
扯面师傅看似在有条不紊地玩杂耍,但常言说的好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之前的和面、醒面、溜条环节中,肯定是下了大气力的。*亮筋道的面扯好进锅出锅捞出上案凉温入碗,然后便是带一点祖传秘方色彩浇的“汤汁”,或是再加肉、加肠、加蛋。
汤汁是经过数小时熬制的浓稠亮晶富含蛋白的卤,有人也叫面卤或浇头。大肉和肥肠是几种秘料煮制出来的,再加上几叶菠菜和几根红萝卜细条,老板娘麻利地像弹琴一样将十几种定碗调料依次调入,于是一碗色、香、味俱全,香气扑鼻,滑溜可口,酥香微酸,浓郁微辣,沁人心扉的担担面就来到了你的跟前。
吃上一碗爽遍全身,走出饭馆回味无穷,高兴一天!
往期作品
民俗
*陇西社火——财神图
*陇西社火——歪大头
*陇西社火——吃瓜
*正月十五闹元宵
*忆端午
*陇西云阳板
*又是一年朝山会
*陇西食箩
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
*陇西县召开“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进校园活动安排部署会议
*中国舞蹈家协会“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项目“青舞飞扬”舞蹈学校义务教学进校园活动如期开课
*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
*多形式开展“新农村少儿美育工程”活动
*校地联合实现孩子们的舞蹈梦
*给孩子一片舞蹈的天空
*活着,因舞蹈而精彩
*为“六一儿童节”排练节目
*加紧排练“六一儿童节”节目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编排特色舞蹈
诗歌
*雨一直在下(外一首)
*我的花事……(外一首)
*献给五月(外二首)
*我的云朵(外一首)
*落花(外一首)
*山上有棵我的树(外一首)
*丁酉四月多风雨诗歌三首
*夏日吟五首
*桃园忆故人?怀稼轩
*月光泪
*春之歌(组诗)
*爱妈,我心中的娘
*陇中之
*雪花,我梦中的女郎(外一首)
散文
*父亲的白发
*牙河,我曾经的过往
*父亲,我替你去了趟牙河……
文史
*对家乡的一份眷恋——《罗锦堂曲学研究丛书》出版记
*定西市*协调研陇西文史工作
*我的几个“三亲”记忆
*陇西县*协文史委组织部分文史研究员参观红崖湾纪念馆
*陇西曹家岘六十位红*英烈长眠之地
*陇西县博物馆藏“宴乐图”墓砖考论
*文追太史公诗怀乐天才——《巩昌府新志》的撰著者杨恩的史才与史识
剪纸
*陇西剪纸再获殊荣
*剪刀与纸的精巧结合——记魏金广剪纸艺术作品展
*剪纸的另类---武威重刻剪纸
*魏金广剪纸艺术作品展
*武威重刻剪纸
*心灵的窗花
*张锐利剪纸——“童年的记忆”
*首届丝绸之路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展入选作品欣赏(一)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