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1.长城遗址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的著名历史遗址,说明长城现象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共有的古代历史现象。它们山水相依、藕断丝连,仿佛构成了一个世界长城体系。研究世界各地长城遗址和历史,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特征,可以揭示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不同文明类型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演变过程。世界各国长城可以分级。亚欧大长城大体横亘在古代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或者所谓北方蛮族之间,可以列为一级长城,比如中国万里长城、朝鲜千里长城、伊朗千里长城、古罗马长城等。中国东周时期楚长城大体横亘于中国古代旱作文明与水作文明之间、中古金长城大体矗立于渔猎族群与游牧族群之间等,可以列入二级长城。中国东周时期燕南长城等位于旱作文明内部,可以列入三级长城。至于印度长城,主要是城市的卫城或者郭城,可以归入四级长城。
2.在亚欧大陆,东至太平洋,西达大西洋,一条横贯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或者所谓北方蛮族之间的亚欧文明长城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把古中国秦汉帝国长城、古波斯萨珊王朝长城、古罗马帝国长城、古朝鲜长城以及其间的山脉、沙漠、湖泊、海峡、河流等连接起来,就能看见一条横贯亚欧两大洲的亚欧大长城,把古代亚欧两洲的南方农耕族群与北方游牧族群分隔开来。亚欧长城一线曾经是南方农耕世界与北方游牧世界或者所谓蛮族的经济和*治分界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两种文明、两个世界之间的自然和地理分界线。它本来是南方农耕族群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族群侵扰各自修建的*事设施,见证了两大文明体系之间的生死搏斗,如今成为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古代中国长城
3.周宣王曾经派遣南仲前往朔方筑城防备猃狁。《诗经小雅出车》记载,“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旌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春秋时期,齐楚等国已经修建长城,但是农耕各国之间的国际边防长城。齐长城位于齐鲁边界。《管子轻重篇》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桓公于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任管仲为相,尊为仲父,管仲死于公元前年。如上述记载属实,齐长城应当始建于公元前年之前。但是《管子》为后世伪托之作,不足为凭。齐长城贯穿山东东西,西侧起点在今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东至*海,总长公里。《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年)》记载,“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水经汶水注》云,“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水经汶水注》引《竹书纪年》云,“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史记苏秦列传》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齐宣王为了防备楚国,曾在南方边境修筑长城。《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公元前---年)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史记楚世家》注引《太山郡记》云,“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至琅入海”;又引《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台入海。”《战国策秦策》记载张仪云,“(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年,山东省启动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最终确认齐长城总长度为.40米;年,山东省编制完成了《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其中“齐长城文化带”被列入山东省文物事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齐长城风景带的环境治理和重点区段保护维修工程,划定了齐长城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4.楚长城通称方城,始建于公元前年以前。《左传僖公四年(前年)》记载,齐桓公伐楚,楚国屈完云,“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征伐楚国,屈完云,“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叶县南有长城,号曰方城”。《集解》引韦昭云,“方城,楚北之厄塞也。”《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征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左传襄公十六年(前年)》记载,“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八年(前年),“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国语吴语》云,“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淮南子地形篇》云,“何谓九塞?曰太汾、渑阨、荆阮、方城、肴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水经注沅水》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水经注汝水》记载,“醴水迳叶县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许迁于叶者。楚盛周衰,(楚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楚长城可能又称连堤。《吕氏春秋下贤篇》记载,魏文侯“南胜楚于连堤”。
5.魏国既修河西长城又修河南长城。魏国曾先派将*龙贾沿洛水修了一道长城,即魏河西长城;后来为加强国都大梁的防务,又在大梁以西,*河以南筑了魏河南长城,两道长城都是为了防御秦国侵犯。《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元年(前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九年(前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前年),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三晋之中,除了魏国、赵国以外,韩国境内也有长城,为郑国修筑,韩国继续修筑使用。《史记苏秦传》集解引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6.战国时期农耕诸国既修筑了彼此之间的国际边防长城,又修筑了拒胡边防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七雄之中,秦国、赵国、燕国都曾为拒胡而修长城,防御游牧族群南下。赵国、燕国既有南疆长城又有北疆长城,其中燕北长城、赵北长城及秦昭王修建的秦国长城主要用于防御游牧族群南下进攻。秦厉共公曾在*河岸边修筑长城,秦简公曾在洛水岸边修筑长城。《史记秦本纪》记载,“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前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简公六年(前年),令吏初带剑,堑洛,城重泉。”秦昭王曾经修筑长城防备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后汉书西羌列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秦昭王所筑长城起于今甘肃临洮县,向东南至渭源,然后转为东北,经通渭、静宁等县到达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县折为东北方向,经甘肃环县和陕西省横山、榆林、神木诸县直抵*河西岸。
7.赵国既在南方边境修筑长城又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关于赵南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十七年(前年),围魏*,不克。筑长城”;“武灵王十九年(前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关于赵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史记正义》引《汉书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水经河水注》云,“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峨然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白道南谷口(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有城在右,侧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顾瞻左右,山树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中山国也曾修建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前年),中山筑长城。”
8.燕国与赵国一样既在南方边境修筑长城又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关于燕南长城,《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游说燕昭王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水经易水注》云,“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径渐离城南。”关于燕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9.秦灭六国以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增修连接原来的燕北长城、赵北长城和秦国长城,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又引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云,“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水经注河水》云,“始皇二(三)十四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
10.秦朝长城东端在今朝鲜境内。《水经注河水》云,“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成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太平寰宇记》卷《东夷高句丽国》云,“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成县,长城起于此山。今验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址犹存。按《尚书》云:‘夹右碣石入于海’。碣石山则河赴海处,在今之州南二十余里,则高丽为碣石之左也。”《通典高丽》与此相同。
11.汉高祖刘邦下令修缮秦昭王所建长城,与匈奴于“故塞”为界。《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中原各地起兵反秦,秦前所徙谪戍边者皆散,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原界于故塞。”《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六年(前年),“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汉武帝刘彻数次派*北击匈奴,同时修建汉朝内外长城。自元狩年间起,修筑了从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河西长城;元鼎六年(前年)至元封元年(前年),长城从酒泉向西延至玉门关;太初元年(前年)至太初四年(前年),从玉门关向西增筑烽燧至今新疆罗布泊,汉宣帝时亭燧更向西延伸到库车西北。《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元朔二年,前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呴犁湖单于立,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其秋,匈奴大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亭鄣。”《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于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至匈河水,欲以击胡,胡皆去。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光五年(前年),汉武帝“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太初三年(前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游击将*韩说将兵屯之”。《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二年(前年)霍去病攻占河西以后,“汉始筑令居(在今甘肃省永登县)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注:“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贰师将*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于是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击姑师。王恢数为楼兰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恢为浩侯。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矣。”汉武帝修筑浩大的长城防御体系,成效显著。《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武帝时期,“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赵充国传》记载赵充国云,“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虏数千大众久攻之不能害”。《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东汉蔡邕云,“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殊异俗也。”
12.西晋为了防备鲜卑侵扰,修复秦长城。《晋书唐彬列传》记载,“北虏(指鲜卑)侵掠北平,以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洎于碣石,绵亘山谷三千里,分*屯守,烽堠相望,由是边境获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权为了防止柔然或者突厥南下侵扰都曾修建长城。《魏书太宗纪》记载,为了防御柔然侵略,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泰常八年(年)二月,“筑长城于长川城之南,东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魏书世祖纪》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延袤皆千里”。《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大同九年(年),东魏“丞相(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登,四十日罢”。《北史齐本纪》记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年)冬十月乙未,次*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是岁(天保六年,年),高丽、库莫奚并遣使朝贡。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是岁(天保七年,年),库莫奚、契丹遣使朝贡。修广三台宫殿。先是,自西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总秦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长城又称长堑。《北史契丹传》记载,“契丹犯塞,文宣帝亲戎北讨,至平州(在今河北省卢龙县),遂西趣长堑。”《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天保五年()“十二月庚申,帝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次年派遣高睿领兵数万修筑管涔山一带长城;天保六年(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北)至恒州(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九百余里”;天保七年(年),“先是,自西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总秦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在今山西省朔县西南)而东至于坞纥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凡四百余里”。《资治通鉴》记载,北齐武成帝河清二年(年)三月,“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齐书斛律金附子羡传》记载,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年),“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周书宣帝纪》记载,北周静帝大象元年五月(年),突厥侵犯并州,“六月丁卯……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
13.隋朝曾七次修建长城。《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开皇六年(年)二月“丁亥,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开皇七年(年)二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隋书韦世康弟冲传》记载,“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资治通鉴》记载,开皇五年(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隋开皇六年(年)二月“丁亥,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隋书炀帝纪》记载,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大业四年“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资治通鉴》卷记载,大业三年(年)隋炀帝杨广北巡,“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大业四年(年),隋炀帝出塞巡长城,再“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诗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14.唐朝视精兵良将为塞上长城,未曾大规模修筑长城。《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建议修建长城的大臣云,“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旧唐书李勣传》记载,“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反过来,为了防备唐朝进攻,高丽曾经修建千里长城。《旧唐书高丽传》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年(年),破突厥颉利可汗,(高丽国王)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年),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往临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设京观。建武惧伐其国,举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新唐书高丽传》记载,“(唐)太宗已禽突厥颉利,(高丽国王)建武遣使者贺,并上封域图。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战士胔,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三国史记》记载,“荣留王十四年(年),唐遣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战士骸骨,祭之,毁当时所立京观。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东(应为西)南至海,千余里,凡一十六年毕功。”“二十五年(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王命西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唐朝时期,渤海国有可能为了防备黑水靺鞨侵扰,修建了牡丹江边墙。牡丹江边墙,由三段不连续的边墙构成,分布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和宁安市境内的山地中。自北向南依次为牡丹江段边墙长38.千米、江东段边墙长22.千米、镜泊湖段边墙长4.千米,三段墙体整体皆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66.千米。年5月25日,牡丹江边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明代长城修建大体经历两个阶段,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年)主要进行修缮,并添加若干防御设施。《明史兵志边防》记载,“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明会要》卷63《边防》记载,“自长安岭(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境内)迤西,至洗马林(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皆筑石垣,深壕堑”。《九边图论蓟镇篇》云,“我太祖既逐元君,乃即古会州之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而封宁王,与辽东、宣府东西并列,以为外边。又命魏国公徐达起古北口至山海关,增修关隘,以为内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引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边将邓钰云,“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元,七百余里,若就辽河迤西,径抵广宁,不过四百里。以七百里边堑堡寨,移守四百里,若遇入寇,应接甚易。”又引明孝宗弘治六年李善云,“边墙阻辽河为固,滨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土脉咸卤,秋修春颓,动费巨万。夏旱水浅,不及马腹,冬寒冰冻,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贼深入,遂将良田数万顷,弃而不佃。”《明史王翱传》记载,“(明英宗正统)七年(年)冬,提督辽东*务……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民大悦。”《全辽志宦业志》记载,明英宗正统七年(年),王翱提督辽东*务,“乃自巡边,沿山海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经略屯堡,易置烽燧,珠连璧贯,千里相望”。《全辽志边防志》记载,“国初毕恭(?-年)守辽东,始践山因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墙,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明宪宗以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明史兵志边防》记载,“(明宪宗成化)七年(年),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天顺中,阿罗出入河套驻牧,每引诸部内犯。至是,子俊乃徙治榆林,由*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低偏头(在今山西省偏关县),西终宁固(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风土劲悍,将勇士力,北人呼为橐驼城。”《边*考》卷三记载,宁夏镇总兵官史钊任职期间(-年)置斥堠、建关隘,成化十年()徐廷璋、范瑾仿照延绥巡抚余子俊的做法,督造宁夏河东长城,“自*沙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起,至花马池(在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止,长三百八十七里”。《皇明九边考》卷十记载,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年)成立固原镇,设总兵官,开始兴筑长城,“总制筑内边一条,自饶阳(在今陕西省定边县)界起,西至徐斌水(在今宁夏自治区同心县)三百余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在今甘肃省靖远县)止,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屹然为关中重险”。《明史张鼐传》记载,“是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年)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时**久弛,又许余丁纳赀助驿递,给冠带,复其身,边人竞援例避役……筑边墙自山海关迄开原叆阳堡凡千余里。”《全辽志人物志》记载,“(弘治十六年)癸亥,(韩辅)修筑清河等十一堡,建屯堡百十座,耕守应援相依。升署都督佥事,镇守辽东,拓高平驿以便行旅。修镇宁镇夷二堡,筑边垣,起广宁至开原,长亘千里。功闻赐金币。”《全辽志宦业志》记载,明世宗嘉靖(-年)初年,李承勋巡抚辽东,“时边垣圮废,夷虏猖獗,题请修筑边墙,自辽阳三岔河北,直抵开原,延亘五百余里,崇墉深壕,虏莫敢犯”。《明史李承勋传》记载,“(李承勋)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边备久弛,开原尤甚,士马才十二,墙堡墩台圮殆尽,将士依城堑自守。城外数百里,悉为诸部射猎地,承勋疏请修筑。会世宗立,发帑银四十余万两,承勋命步将四人各一*守要害,身负畚锸先士卒。凡为城堑各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百八十有一,招逋逃三千二百人,开屯四千五百顷。又城中固、铁岭、断阴山、辽河之交。城蒲河、抚顺,扼要冲,边防甚固。录功,进秩一等。”《明史兵志边防》记载,“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乃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复防,遂半为敌毁。至是,兵部请敕边将修补。科臣又言,垣上宜筑高台,建庐以栖火器。从之。时俺答益强,朵颜三卫为之向道,辽、蓟、宣、大连岁被兵。(嘉靖)三十四年(1年),总督*务兵部尚书杨博,既解大同右卫围,因筑牛心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明史戚继光传》记载,“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然边卒木强,律以*法将不堪,请募浙人为一*,用倡勇敢。’督抚上其议,许之。浙兵三千至,陈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大骇,自是始知*令。(明穆宗隆庆)五年(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诏予世荫,赉银币。”《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记载,明神宗万历(-1年)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建议重修辽东边墙,“当修筑墙台,在全辽保障,自锦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当一一修举,定为一劳永逸之计”。“兵部复阅视侍郎汪道昆奏,阅过辽东全镇,修完城堡一百三十七座,铺城九座,关厢四座,路台屯堡门角台圈烟墩山城一千九百三十四座,边墙二十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三丈九尺,路壕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一丈,俱各坚固,足堪经久。因叙督抚镇道诸臣劳绩,并请给前项工程银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两。得报,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兵备李松,参将马文龙等,各升赏有差。”《秦边纪略》卷一记载,万历二十六年(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据于大、小松山(今甘肃省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以后,遂筑松山“新边”,“河东自永字索桥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一百八十里;河西自泗水,土门至小松山双墩分界,共二百二十里”。《明史熊廷弼传》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宣慰辽东……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明长城在过嘉峪关关城后,夯土城墙继续向南延伸十三里到讨赖河北岸悬崖,崖边有嘉靖十八年李涵监筑、残高7米的*土夹沙夯筑墩台。《边*考》卷四记载,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年),甘肃巡抚赵载上奏:“凉州西北三岔起,至茨湖墩边壕坍塌三十余里,宜行修浚。镇番临河墩起至永昌城东百余里,原无壕墙,宜行创筑,使有险可恃,居人便于耕牧。”嘉靖十六年(年),甘肃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临河墩至永昌卫城(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土垣、沟堑百余里。嘉靖二十年(年),肃州兵备副史李涵监筑“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过讨赖河后,明长城逾文殊山,进入肃南县境的祁连山区,以山为障,呈南偏西方向延伸到卯来泉堡西南的肠子沟红泉墩。从讨赖河南岸至红泉墩,长约45公里,沿线配置十多座墩台。卯来泉堡故址位于今甘肃省肃南县祁丰乡堡子滩村,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屯兵城堡,红泉墩则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终点。
16.《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朝在外边长城之以内,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长城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再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明朝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17.16世纪葡萄牙人伯来拉在《中国报道》一书中写道,在中国与鞑靼之间有大山分开,“有一座极其坚固的城墙,它的长度可以让人走一个月,皇帝将大量的士兵安置在堡垒中”。年,西班牙使团来华,使团成员拉达曾经写道,“中国北边是一道雄伟的边城,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曾于~年全线考察长城的美国人W.E.盖尔在年出版的《中国长城》一书中写道,长城“也许在月亮上它是惟一能用肉眼看到的人类工程”。年,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视长城为中国最伟大的工程,宣称“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秦汉之时代矣”。
18.不仅农耕国家曾经修建长城防御农耕国家和游牧族群进攻,而且游牧*权也曾修建长城防御游牧族群侵略。辽国边壕又称辽国长城,横跨今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东起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上库力乡,向西经拉布大林镇沿根河南岸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正源,中国与俄罗斯界河)后向南沿额尔古纳河东岸至陈巴尔虎旗红山嘴,从此处越过额尔古纳河进入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境内,继续沿额尔古纳河北岸西南行至10多公里后离开河岸,在满洲里进入中国,继续西行60公里进入蒙古国境内,在克鲁伦河以北和乌勒吉河以南地带向西南延伸,最后终止于今蒙古国境内乌勒吉河源与鄂嫩河源之间的沼泽地中。今已探明,辽国边壕在中国境内长约公里,在俄罗斯境内长约公里,在蒙古国境内长约公里,全长约公里。《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国疆界“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国农垦地区已经抵达海拉尔河、克鲁伦河流域。《辽史食货志》记载,“(辽)太宗会同(-年)初,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之善地为农田。三年,谐里河(今乌尔逊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近地,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种。”《辽史耶律唐古传》记载,“(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年),述屋质安民治盗之法以进,补小将*,迁西南面巡检,历豪州刺史、唐古部详稳……西蕃来侵,诏议守御计,命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古回鹘城),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19.金国边壕、金国界壕又称金国长城。金国曾经修建边堡、界壕防备外族骚扰。《金史粘割韩奴传》记载,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七年(年),泰州路都统婆卢火上奏,“(耶律)大石已得北部二营,恐后难制,且近群牧,宜列屯戍。”太宗诏答曰:“以二营之故发兵,诸部必扰,当谨斥候而已。”《金史世宗纪》记载,“(金世宗大定)五年(年)正月辛亥朔,高丽、夏遣使来贺。乙卯,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在泰州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剌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瘠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始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开边。’”金国北线长城又称金明昌长城,始建于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五年(年),承安元年(年)全线开筑,承安五年(年)筑成,主线北起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与金初界壕时分时合,大致沿大兴安岭南下,然后向西抵达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全长约公里。金国南线长城又称金大安长城或者乌沙堡,修筑于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二年(0年)至大安三年,东起今河北省丰宁县,西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与金明昌长城相连接,全长约公里。《金史独吉思忠传》记载,“承安三年(年)改西北路招讨使。初,大定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自坦舌(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东至胡烈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东),凡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隄。思忠增缮,用工七十五万,止用屯戍*卒,役不及民。”金国于明昌、承安年间在今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大规模修建壕堑防止蒙古侵犯,其间颇有争议,但是终究修成。《金史孛术鲁德裕传》记载,“明昌末,修北边壕堑,立堡塞,以劳进官三阶,授大理正。”《金史章宗纪》记载,“明昌五年(年)三月,诏集百官议北边开壕事”,“五月罢北边开壕之役”。《金史张万公传》记载,“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后丞相襄师还,卒为开筑,民甚苦之。”完颜襄于明昌六年(年)出师征讨阻珝(塔塔尔),“追至斡里札河(今蒙古国乌勒吉河)……降其部长,遂勒勋九峰石壁。”完颜襄于承安元年(年)还师于临潢。《金史完颜襄传》记载,“(完颜襄)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言者多异同,诏问方略。襄曰:‘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诏可。襄亲督视之,*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请。”“迹襄之开筑壕堑以自固,其犹元魏、北齐之长城欤?”《金史宗浩传》记载,“时惩北边不宁,议筑壕垒以备守戍,廷臣多异同。平章*事张万公力言其不可,宗浩独谓便,乃命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金史完颜安国传》记载,“以功迁西北路招讨使。承安二年(年),以营边堡功召签枢密院事。”《金史章宗纪》记载,“承安四年(年)二月,以西南招讨使仆散揆为参知*事。”《金史仆散揆传》云,“揆升西南路招讨使,沿缴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营栅相望,烽燧相应,人得恣田牧,北边遂宁。召拜参知*事。”《金史张炜传》记载,承安五年(年),“炜出为同知镇西*节度使事,转同知西京转运使事。是时,大筑界墙”。《金史章宗纪》记载,承安五年(年)九月,“尚书省奏:‘西北路招讨使独吉思忠言,各路边堡墙隍,西自坦舌,东至胡烈么,几六百里,向以起筑匆遽,并无女墙副堤。近令修完,计工七十五万,止役戍*,未尝动民,今已毕功。’上赐诏奖谕。”《大金国志》记载,金章宗泰和元年(1年),“耶律得寿叛。冬,浚界壕,深广各三丈,东接高丽,西达西夏,列屯戍兵数千里,防其复叛”。《元史太祖纪》记载,“五年(0年)庚午春,金谋来伐,筑乌沙堡。帝命遮别袭杀其众,遂略地而东。”“六年(1年)辛未春……二月,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金复筑乌沙堡。秋七月,命遮别攻乌沙堡及乌月营,拔之。八月,帝及金师战于宣平之会河川,败之。九月,拔德兴府,居庸关守将遁去。遮别遂入关,抵中都。”《金史独吉思忠传》记载,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1年),独吉思忠“与参知*事承裕将兵屯边,方缮完乌沙堡,思忠等不设备,大元前兵奄至,取乌月营,思忠不能守,乃退兵,思忠坐解职。卫绍王命参知*事承裕行省,既而败绩于会河堡云。”南宋赵珙《蒙鞑备录》记载,“明昌年间…章宗又以为患,乃筑新长城”。《元史速不台传》记载,“忽鲁浑以百户从帝与乃蛮部主战于长城之南”。
20.金国在北方与蒙古诸部之间修筑界壕,在南方与南宋之间同样修筑界壕。《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河”。《金史地理志》记载,“桐柏(大定十年始置正官,兴定五年六月废。有桐柏山、淮水、柘河),镇一(许封。大定二十八年命规措界壕于唐、邓间)”。
21.《清圣祖实录》记载清圣祖康熙帝云,“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虽然宣称不修长城,但是为了保护所谓本朝龙兴之地和旗人屯垦特权,曾于清太宗崇德年间至清圣祖康熙年间,陆续建起一道北起法特哈(在今吉林省舒兰县西)、南至凤凰城(在今辽宁省凤城县)、西南至山海关的“人字形”特殊封禁工事,掘土为壕,壕内引水,堆土为堤,堤上植柳结绳,号称柳条边。为了防止朝鲜居民前往采挖人参、山货等土特产品,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三年(年)下令修建了从凤凰城到碱厂堡(在今辽宁省本溪市)的东段柳条边。为了划分西部蒙古游牧牧区和东部盛京农耕辖区界限,清世祖顺治五年(年)开始修建西段柳条边。从崇德三年始筑,到顺治十八年(年)筑成,东段和西段柳条边合称“老边”,以威远堡(在今辽宁省开原市)为中心点,南到凤城海滨,西南到山海关,把盛京(在今辽宁省沈阳市)一带封禁起来。为了防止关内移民破坏大清龙脉——长白山,保护长白山“参山珠河之利”,清圣祖康熙九年(年)由宁古塔将*开始主持修筑“新边”,至康熙二十年(年)初步建成北段柳条边,从威远堡向东北延伸到松花江畔法特哈。康熙十二年题准:“凡在禁河内采捕蛤蜊及采蜂蜜,捕水獭、采东珠者,照偷采人参例,为首者拟绞监候,为从者枷两月,鞭一百”。为了移民实边,缓解内忧外患,清文宗咸丰十年(年)废弃了柳条边,放弃了封禁*策。康熙二十一年(年)春,纳兰性德随行东北作诗《柳条边》云,“是处垣篱防绝塞,角端西来画疆界。汉使今行虎落中,秦城合筑龙荒外。龙荒虎落两依然,护得当时饮马泉。若使春风知别苦,不应吹到柳条边。”清高宗乾隆帝作诗《柳条边》云,“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
22.明清两朝为了阻隔生苗与熟苗、苗族与汉族交往,曾在湘西地区修建苗疆边墙,又被称为中国南方长城,简称南长城。《湖南通志》卷五十四记载,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年)初次修建苗疆边墙三百余里,明熹宗天启年间加修六十余里。明朝修筑苗疆边墙合计多里。清圣祖康熙帝虽然宣称不修长城,但是为了内防生苗,清仁宗嘉庆二年(年)依然重修苗疆边墙里。
23.为了减轻边防负担,巩固边防基础,中国古代皇朝常在长城一带实行屯田制度。《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集解》引裴骃云,“北方田官,主以田假与贫人,故云北假”。“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漠北之战以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汉书武帝纪》记载,“(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郡置张掖、敦煌,徙民以实之”。《汉书食货志》记载,元鼎六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后汉书杜茂传》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七年,“诏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寇”。《隋书食货志》云,“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明史食货志》记载,“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24.长城固然首先具有*事防御功能,但各个关城又可作为边贸口岸和交通要道。中国古代皇朝常在长城一带实行关市制度。《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刘敬主张以“汉所余,彼所鲜”互市,结果正如《盐铁论力耕》所云,“骡驴骆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到汉武帝时,《盐铁论西域篇》记载,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畜积布野”。平定七王之乱以后,“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今帝(汉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武帝马邑诱敌深入聚歼的图谋失败,“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
二、古代其他国家长城
25.在与游牧族群的对峙中,大体沿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分隔带,不仅产生了古中国长城,而且产生了古朝鲜长城、古波斯长城、古罗马长城等。为了防范契丹侵扰,王氏高丽王国大王德宗王钦(-年在位)和靖宗王亨(-6年在位)从年至4年修造了一条西起鸭绿江下游(新义州以北),东达日本海,穿越盖马高原上的群山,长达多公里的石砌长城,被称为高丽“千里长城”。《高丽史兵志》记载,高丽千里长城“起自西海滨古国内城界、鸭绿江入海处,东跨威远、静海、兴化、宁德、宁海、宁朔、云州、安水、清塞、平虏、宁远、定戎、孟州、朔州等十三城,抵耀德、静边、和州等三城,东傅于海,延袤千余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王氏高丽王国,建立李氏朝鲜王国,15世纪乘虚挺进图们江流域,并沿图们江下游修筑了一条长约公里的石砌沿江长墙,并与已有的王氏高丽千里长城连接起来,形成李氏朝鲜千里长城。王氏高丽千里长城和李氏朝鲜千里长城也是为了把南方农耕族群与北方游牧族群隔离开来,也可以纳入亚欧大长城系列。
26.4年日本北条幕府在赢得来自蒙元帝国的第一次海上入侵战争以后,在元*登陆的九州岛博多湾修筑了高约两米、宽达三米、长20多公里的海滨石垒——元寇防垒,可谓日本长城。年,日本海岸长城成为元*登陆无法逾越的一条防线,在抵抗蒙元帝国第二次海上入侵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沃尔森的要塞附近哈德良长城遗址及复建城墙模型
27.公元83年到年,自诩“文明人”的古罗马帝国为了防备北方“野蛮人”侵扰,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长约公里的防御工程,全称“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据考证,这条形似“Z”字形的长城起自莱茵布罗尔,经过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又称日耳曼长城或者德国长城。公元-年古罗马帝国征服达契亚地区(在今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国家)后,图拉真皇帝(53-年,98-年在位)先后下令修建了上图拉真长城和下图拉真长城,连接多瑙河和德涅斯特河。公元43年,罗马帝国*队侵入不列颠。公元年,罗马皇帝哈德良(76-年,-年在位)巡视不列颠,决定在英格兰北部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哈德良长城(HadriansWall)从公元年到年,耗时6年建成,从东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尔韦湾,全长公里,横贯不列颠岛的颈部,后于年放弃守卫。哈德良长城为石砌城墙,高3.66-5.49米,厚约2.44米,拥有45座城门、一百余座城堡和塔楼。伴随城墙全长的是外侧约3米深的壕沟及其堤坝、内侧约2米深的壕沟及其堤坝,在城墙和壕沟之间填满尖桩的大坑是给入侵者设立的又一重障碍。城墙下面有一条道路可供士兵使用。每米一座等距离间隔的大门建有瞭望塔守护。墙后几公里处,一排堡垒均匀分布,每两座之间相距半天的行程。每座堡垒能够容纳至人。公元年至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庇护下令在哈德良长城以北修筑了全长59公里的安东尼长城(AntonineWall),东起福斯河湾(thefirthofforth),西至克莱德河湾(thefirthofclyde),横跨苏格兰,后于年废置。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可谓英国长城。此外,在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东欧诸国境内还有古罗马时期最长的长城——蜿蜒如蛇、绵延上千公里的东欧蛇墙,其中在乌克兰境内,从东部的哈尔科夫州向西延伸,经过乌克兰首都基辅,抵达西部的波多利亚地区,贯穿乌克兰全境,如今只有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境内的一段蛇墙遗存较为完整,总长度约公里。
28.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日耳曼长城、上图拉真长城和下图拉真长城以及东欧蛇墙共同构成了古罗马帝国长城(RomanWall)体系。古罗马帝国长城横亘在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它的西段为不列颠长城,包括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南北两条长城,两条长城都是从东海岸延伸到西海岸,横贯不列颠全岛。它的中段为日耳曼长城,连接莱茵河和多瑙河。它的东段为上图拉真长城和下图拉真长城,连接多瑙河和德涅斯特河。在欧洲大陆的部分地段,莱茵河和多瑙河等河流形成了天然屏障,罗马帝国派有水*巡视河面。再往东则是东欧蛇墙。古罗马帝国不仅在欧洲的多瑙河与莱茵河沿线建立大规模边境防御工事群——日耳曼长城,在英国北部建立哈德良长城和安东尼长城,在罗马尼亚一带修建图拉真长城,而且在北非沙漠地区建立防御南方沙漠部落的边境防线,企图挡住南方柏柏尔人的不断侵袭。在北非以及叙利亚、犹太、阿拉伯等东部行省,大沙漠本身造就了天然边防,虽然古罗马帝国修建了大量防御设施,但是并未留下漫长的边墙。
29.年至年,伊朗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戈勒斯坦省的戈尔干(Gorgon)地区发现一处近公里的城墙废墟,被称为戈尔干长城。这段长城从东边的皮什卡马山脉向西一直延伸到里海南部海中,宽6-10米,用当地*土烧制的标准化的砖块砌筑。全线共有30个堡垒、障城。考古学家认定戈尔干长城建于萨珊王朝(公元年到年)时期,主要用于防御中亚的游牧部落白匈奴的入侵,当地人称为戈尔干防御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伊朗萨珊王朝为了防范匈奴人的入侵,在北部修建了一条长城,长度仅次于中国长城,今天仍然残余互不相连的几段,临近土库曼斯坦与伊朗边境的戈尔干长城只是其中残存最长的一段,在其附近曾有一条50公里长的运河将戈甘鲁德河里的水引到长城内。在戈尔干长城南侧,萨珊波斯还修建了一道塔米沙长城,作为第一道长城防线失守以后的备用长城防线。在高加索山脉,萨珊波斯王朝依托山势在一些高加索山口修建了若干要塞及其防御边墙,位于西北部的高加索边墙和位于东北部的戈尔干边墙等共同组成了萨珊波斯防备北方游牧族群的北部长城防线。为了防备南方沙漠绿洲游牧族群阿拉伯人的侵扰,萨珊波斯王朝还在西亚两河流域西南部修建了阿拉伯边墙,形成防备南方游牧族群的南部长城防线。此外,最初为了保护西部边疆,萨珊波斯在今叙利亚东部和两河流域北部曾经修建梯次配置的要塞城市及其边墙,组成西部长城防线;后来为了保护东部边疆,萨珊波斯曾在锡斯坦地区一些山口修建要塞及其边墙,组成东部防线。
30.俄罗斯南方鹿砦可谓俄罗斯南方长城。为了防备来自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的侵扰,俄罗斯多次在国境南方修建长城,建立了多道长城防线。俄罗斯长城最著名的是图拉鹿砦,得名于中心点图拉,主要由壕沟、土堤、鹿砦、木栅栏等组合而成,间以要塞、城堡。该长城大抵沿奥卡河修建,东起梁赞,西抵科泽利斯克,主要在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年,7-年在位)时期修筑。年,沙皇米哈伊尔一世(-1年,年—1年在位)开始对先辈留下的许多简易工事进行扩建或加固,修筑克里米亚长城以防御克里米亚汗国,其中建设年代最早的别尔哥罗德鹿砦西起第聂伯河支流伏尔斯克拉河畔的阿赫季尔卡,中经别尔哥罗德、沃罗涅什、科兹洛夫、最后达塔姆鲍夫,全长达公里,沿途设置40多座要塞。年第一次俄土战争结束后,为了防御克里米亚汗国入侵,沙皇费奥多尔三世(-年,-年在位)下令在北顿涅茨河上游的伊久姆一带修建了长达俄里的长城防线,向西直抵第聂伯河。后来又把伊久姆长城防线向北延伸,和原来已经修建的别尔哥罗德长城防线连了起来。这样,费奥多尔三世时代的俄罗斯西南部边界变为第聂伯河—伊久姆一线。16世纪修筑于莫斯科南侧的旧式图拉鹿砦,加上别尔哥罗德鹿砦以及伊久姆鹿砦,整个南方鹿砦防线长度超过0公里。
31.古埃及第12王朝修建的所谓“统治者之墙”可谓古埃及长城。古埃及在第12王朝(公元前—前年)统治时期,为了防御从西奈半岛涌入埃及的亚洲人,在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地区修建了一系列带有众多瞭望塔的*事防御工事——“统治者之墙”。早在第十王朝统治时期,埃及就已经在三角洲东部修筑了诸如堡垒、屏障、壕沟等防御工事,这可能就是第12王朝的“统治者之墙”的先导。在古埃及的南部边境,第12王朝也构筑了塞姆纳、乌如纳提、米尔格萨和阿斯库特等四座*事防御工事。根据塞姆纳石碑记载,埃及禁止努比亚人越过这些防御工事进入埃及境内放牧或旅行。
32.公元前6世纪,为了防备来自波斯高原米底(Medes)王国的侵扰,新巴比伦(Neo-Babylonian)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上游相距最近的地段修筑了一条不到公里的夯土包砖长城,史称米底长城。
33.公元前年,古希腊雅典城邦为了保障出海道路安全畅通,在雅典城与比雷埃夫斯海港之间的通道两侧,修建了79公里长的长城,可谓雅典长城。早在公元前14至13世纪,迈锡尼人为了防备北方多利安人南下侵扰,就已使用巨石修筑了最早的横亘科林斯地峡、全长大约6英里的长墙。公元前5世纪,为了防备波斯帝国南下入侵,以斯巴达和科林斯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重修科林斯地峡长城。五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下令复建科林斯地峡长城;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继续加固地峡城池,并将沿线塔楼数量增加到史上最多的座;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曼努埃尔二世重新修缮科林斯地峡长城;年,尚未继位的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完成了对科林斯地峡长城的最后一次修缮工程。
34.考古发现,早在5世纪,日德兰半岛南部就已修筑两道平行长墙,两墙之间有可能是横亘日德兰半岛南部的古老运河,东至古老贸易港口赫德比,西至尚未得到开发的沼泽与黑森林山地,然后通过河流对接,小船可以直达波罗的海。也就是说原始日德兰长城或者丹麦长城有可能是夹河而立的运河堤坝。七世纪后期,为了防备居住在易北河流域的撒克逊人,古丹麦人将运河堤坝加以改造,修筑高约2米、宽约12米、长约7公里的墙体与壕沟,并且沿线修建土木结构的简易堡垒,建成第一期丹麦长城。不久,为了防御法兰克帝国北上扩张,丹麦国王古德福德下令加强南部边界防御工事,以古代运河作为护城河,在护城河后树立高约3米的木栏,在木栏后修筑高约2米、宽约7米的土墙,成为第二期丹麦长城。9到10世纪期间,丹麦国王蓝牙王哈拉尔德主持延长丹麦长城,并将夯土平台加高到5米,加宽到20米,成为第三期丹麦长城。数十年后,为了应对东法兰克王国扩张,丹麦人再次增加木栏道数和土墙高度,成为第四期丹麦长城。11世纪末,丹麦人引入拜占庭帝国建筑技术,为丹麦长城增加了花岗岩外墙和碉楼,成为第五期丹麦长城。丹麦国王瓦尔德玛一世时期,丹麦人一方面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将外墙加高到7米,并且贴上瓷砖,另一方面将丹麦长城延长到30公里,成为第六期丹麦长城。-年间,为了防御普鲁士王国侵略,丹麦人决定以旧长城为边界,加强长城防线建设,对部分遗址进行修复和加固,甚至为古城墙配备近代化的火炮,但是由于守*在最后关头撤退,丹麦长城沦入普鲁士人之手。
35.印度斋普尔藩王在年修建了一座美丽的宫殿琥珀宫作为王国的首府。为了保证琥珀宫的安全,在周边的山头上,沿山脊修建了一条长城般的防御工事,长70多公里,把琥珀宫围了起来。位于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的昆巴哈尔堡(Kumbhalgadhfort)是印度梅沃尔王国(Mewarkingdom)15世纪修建的重要山地要塞之一,蜿蜒其外的36公里长的城墙被称为印度长城。在巴基斯坦东南部信德省荒凉的沙漠中,Ranikot堡及其防护墙长超过35公里。但它们只是一个城堡及其防护墙,相对规模较小,长度较短。
36.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尚未进入所谓人类文明世界视野,亚欧非三大洲及其周边岛屿就是整个人类文明世界,就是彼此山水相连的人类文明的世界岛。从考古发现来看,相对于亚欧文明长城而言,古埃及王朝和古罗马帝国在非洲修建的防御南方族群侵扰的*事设施规模较小,而且遗存较少,难以构成横贯非洲的长城体系。如果历史考证和考古发现非洲地区大体曾经存在横贯东西的长城防御体系,那么将是世界长城体系的又一奇迹。如果历史考证和考古发现北美洲和南美洲曾经存在类似的长城防御体系,同样可以纳入世界长城体系之中。事实上,在北美洲,尼加拉瓜长城位于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以西公里处,原是印第安人部落间土地的界碑,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总长40公里。
三、促进亚欧大长城国际保护和利用
37.在亚欧农耕文明带生存发展的农耕民族和农耕帝国总是面临在亚欧游牧文明带生存发展的游牧民族和游牧帝国的侵扰,在农耕文敏带与游牧文明带的交错地带修建长城防备游牧民族和游牧帝国侵扰,是许多农耕民族和农耕帝国的共同选择。古中华长城、古罗马长城和古波斯长城以及古朝鲜长城就是其中的伟大典范。所谓先开化蛮族帝国同样面临所谓后开化蛮族的侵扰,修建长城加以防范也是一些所谓先开化蛮族帝国的优先选择。古中国辽长城、金长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防御外国入侵,比如齐长城、楚长城等,但是随着国际兼并战争进展特别是秦朝统一六国,列国国际长城先后遭到废弃,再也未能重建复兴。从形态上看,世界各国长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以亚欧大长城为代表的墙垒型长城,第二种是以辽国堑壕、金国堑壕、清朝柳条边和俄罗斯南方鹿砦为代表的堑壕型长城。当我们超越时代和国界,超越朝代史观和国别史观,放眼整个亚欧大陆,在整个亚欧大陆的视野里观察长城现象的时候,就能发现一条时断时续、形断神续、横贯整个亚欧大陆的亚欧大长城。古中华长城、古罗马长城和古波斯长城以及古朝鲜长城就是亚欧大长城最主要的若干段落。
38.亚欧大长城把古中国长城、古波斯长城、古罗马长城以及古朝鲜长城连接起来,大致可以构成一个横贯亚欧大陆的分界线,把古代亚欧大陆南方农耕帝国与北方游牧族群区隔开来。远远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古罗马长城,一方面代表古罗马帝国势力向北扩张的稳定界线,另一方面代表当时农耕地区向游牧地区扩张的稳定界线。把中国秦汉长城和明代长城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体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大体就是中国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变暖、农耕地区向北扩张的时候,长城就会向北迁移;当气候变冷、农耕地区向南退缩的时候,长城就会向南迁移。由此可以推论,从秦代到明代,中国气候震荡下行,总体趋冷,农耕地区向南退缩,导致长城向南迁移。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的区域大致东起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这个自东北向西南的带状地区也被称作长城地带。它与我国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势基本一致,也与我国农耕与游牧地区的过渡地带大体一致。长城的南北摆动地带与我国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分界线的南北摆动地带总体对应。
39.世界各国长城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界各国长城遗址保护和利用是人类共同的事业。1年3月4日,中国万里长城-八达岭、万里长城-山海关、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20日,中国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自年12月1日起施行。9年4月1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域,总长度为.8千米。经过壕堑.7千米,自然天险.5千米。2年6月5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处。6年,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国家文物局在金山岭长城脚下向社会发布了《中国长城保护报告》。9年1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40.英国从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