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定西奋楫新时代扬帆再出发中国甘肃网
TUhjnbcbe - 2022/10/28 12:09:00

岷县中药材合作社社员晾晒中药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百草染色和陇西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辉展示中药材染色。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高晓峰

漳县遮阳山滴翠含黛,吸引八方游客。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高晓峰

盛夏时节的定西山川景色如画。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易思耿

安定区

高质量发展马铃薯产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安定人对马铃薯有特殊的情怀。在安定区,马铃薯经历了从“救命薯”“温饱薯”“脱贫薯”到“小康薯”的转变。

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85.7万亩,总产量万吨,农民人均马铃薯生产收入元。年,安定区致力于打造马铃薯全产链,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微型薯生产能力大,这是我们安定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之一,全区微型薯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二,通过采用雾培等无土栽培技术,我们的微型薯品质高,受到市场青睐,远销土耳其、埃及等国。”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屠伯平介绍。

“现在全区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用以种植马铃薯,每亩可增产20%。”屠伯平说,全区马铃薯也朝着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共注册3个有机马铃薯商标,种植有机马铃薯2万亩。

目前,安定区共有十余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建成马铃薯及其制品生产线49条,马铃薯加工产品由精淀粉、全粉、变性粉延伸到马铃薯面粉、薯泥、糕点等主食化产品及休闲食品,加工产品不断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陇西

让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不曾想,在陇西县双泉镇胡家门村还“藏”着一座百草染色馆。迈大门,穿庭院,进入展示厅。手工布包、围巾、保健枕等产品整齐摆放。这些手工艺品所呈现出的靛青、萱草*、月白等色彩都是中草药在祁辉手里生出的“中国色”。

祁辉是百草染色和陇西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初,祁辉带领定西农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团队正式入驻胡家门村,为村子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文化添一把力。“村里的群众有耕种中药材的习惯,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中药材也可以染出这么多颜色。我主要用扎染、蜡染、夹染等方法着色。”祁辉说,她从小跟着奶奶学织、染、绣,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门传统手艺。据了解,目前百草染色馆已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走在胡家门村,剪纸工坊、手工制陶等作坊与农户合为一体,游客可随时体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张艳昭说,村里有不少老人精于手工,全村选了10家左右农户作示范引领,发展手工作坊,一方面丰富了乡村旅游形式,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可让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更加贴近群众,产生效益,更有利于其传承发扬。

临洮

夯实*建兴农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我今年不出去务工了,村里再建起钢架大棚后我也认领上几间。大棚里的菜能卖好价钱。”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村民马学伟一边整理刚从地里采摘的西葫芦一边说。

边家湾村紧邻洮河,但村民一直种植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全村以务工收入为主。

农村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支部,边家湾村以整治软弱涣散*组织为契机,以“镇干部+村干部”的“双优”配备模式建立起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村*支部。

村*支部干部按照“加强基层组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质量水平”的思路,因地制宜,将村民亩闲散地块流转起来,建设双层钢架大棚座,采取农户认领方式种植蔬菜,由以前一年种植一两茬蔬菜变为现在的一年两三茬。“大棚里的蔬菜品相好,上市时间早,卖得价高,比如西葫芦一斤能卖一元多,露天的西葫芦只能卖到七八毛。”马学伟说。

为助力蔬菜产业发展,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边家湾村完成产业路硬化3.9公里,新修灌溉水渠2.7公里。边家湾村*支部书记安*林说:“今后几年我们村要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的面积,形成规模化种植,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

渭源

项目建设满园春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海峰

今年以来,渭源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新形势,县里及时建设感染性疾病业务用房项目,预计11月底竣工,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医院副院长杜宏国说。

位于陇海和兰渝两大铁路经济带交会区的渭源物流园(一期)建设项目,是渭源县分析研究县域及周边地区物流市场需求空白,高起点规划的一项工程,项目总投资3.4亿元。建成运营后,将极大提高渭源区域经济及企业竞争力,有效刺激和促进城区整体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完善,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我们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建设‘抓前期、保要素、促开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靠实相关责任人责任,推动项目如期开工,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惠及人民。”渭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年,渭源县共实施投资清单项目项(续建38项、新建62项),总投资9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5.04亿元。截至目前,共举办集中开复工活动3次,累计开复工80项,开复工率达80%。

漳县

守护绿水青山丰富旅游业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行走于漳县,青山排闼、碧水潺潺的好景致不时跃入眼帘。

正是这一方好风景,为当地百姓带来增收好“钱景”。家住遮阳山下的大草滩镇新联村村民刘文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办起农家乐,依靠烹饪柴火鸡的好手艺让家里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仅端午小长假这三天,我家的毛收入就有多元。”刘文堂说,现在儿子和儿媳也不再外出务工了,一起发展农家乐,忙的时候一家四口还不够,要从村里雇人来帮忙。

虽然依靠生态旅游让不少群众实现增收,但漳县的“山水文章”并没有就此停笔。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蓉说:“目前漳县旅游以观光为主,下一步,我们依托漳盐文化、汪氏文化以及独特的地貌开发研学旅游,丰富本地的旅游业态。”

还是这方山水,“旅游+”加出新天地。

岷县

种道地药材走致富之路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曲婷婷

作为中药材大县,以岷归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岷县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甘肃九州天润中药产业有限公司,于年5月注册成立,是一家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购销、研发、饮片生产、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年公司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销售达到多万元。公司副总经理马中山说:“年,公司将立足岷县道地药材产区优势,专注陇药,进一步加大生产力度,力争到年底销售实现1.05亿元目标。”

为推动中药材特色产业向好向快发展,岷县制定颁布了《当归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岷归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当归产地片质量标准》《当归产地片加工技术规范》等12项质量标准,为实现“岷归”优质优价奠定了基础;共建成3个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绿色种植面积达到全县中药材种植的80%以上,基本解决了企业供给问题;不断打破传统销售受区域、空间和场所的限制,形成了以互联网为载体,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交互辅助的新型市场营销方式。年全县中药材加工业产值近16亿元。

通渭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银辉

“这几年,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供热情况,投诉量最大。群众对什么不满意,我们就改造什么。”通渭县住建局局长杨文峰说。

位于平襄镇永兴街的西城热源厂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工人加紧作业。这一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建设总面积约合36.7亩,建成后可解决县城万平方米供热面积。杨文峰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好全城群众的供热问题,他和同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考察,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含糊:“供热最核心的是补偿管,我们选的是全国最耐用的补偿管。”

城市建设须下“绣花”功夫。通渭县今年计划新建公厕2处,为了方便市民,增强晚间辨识度,拟设置公厕指示标牌、灯箱17个。此外,为缓解停车压力,全县规划建设立体停车库2座、地面生态停车场3处。项目建成后,新增机动车停车位个。

在农村,为了解决垃圾堆放问题,通渭县计划总投资余万元。目前,全县18个乡镇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及收运工作已全部由第三方运行公司统一运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1
查看完整版本: 定西奋楫新时代扬帆再出发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