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TUhjnbcbe - 2023/1/14 21:00:00

布楞沟村新貌。孟捷

夏日的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阳光灿烂,天蓝山绿,小山村的景致历历可见。

站在南山“喜鹊梁”上俯瞰,山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二级公路穿沟越谷。路南边,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依次排开,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路北边,精致的小广场、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北山平台上,红墙灰瓦的崭新民居绿树掩映,不远处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闪着蓝光。通村公路蜿蜒如龙,连起新农村。田垄林地生机盎然,鸟儿飞舞在绿树枝头、农家屋檐……

年2月3日,7年前一个特别温暖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布楞沟村,看望干部群众,访贫问苦。这是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春节慰问,为布楞沟乃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布楞沟,这个因干旱缺水和交通闭塞而陷入沉睡的贫困山村,苏醒过来,自此蝶变。7年多的脱贫攻坚战,让这片土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小山村的华丽转身

沿着平整宽敞的水泥路,我们走进布楞沟新农村。村口的标牌上醒目镶嵌着“中国梦——永远跟*走”几个大字,粉红的墙上绘有乡村风景、村规民约、宣传标语。往里走,一排排民居整齐划一,屋舍俨然、崭新亮堂。

幸福快乐的布楞沟村村民。孟捷

绿荫匝地,几只散养鸡在树下悠闲散步,一只奶羊在吃草。新农村前的绿树长廊下面,折红二级公路穿过。

几位工人正在长廊边上修整护坡。“我们要把这里修成石头护坡,再安装上结实牢靠的护栏,就更安全了。”工人们边干边说。

走进新农村马麦志的家里,硬化平整的水泥地,五间宽敞的砖瓦房,四间新修的西偏房,客房也装修一新。

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照射进来。马麦志头顶墙上挂着一幅12寸的大照片,照片上是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坐在马麦志旧屋里的炕沿上与马麦志一家人亲切交谈时的情景。

照片上,旧屋里狭窄的空间、斑驳的炉筒、木框糊着白纸的窗户、起皮的泥墙……与眼前的新居大相径庭。马麦志的旧屋已改建成的村史馆,还保留着几间土坯房。

以前,布楞沟村八成以上群众都住着低矮破旧的土坯危房。在国家易地搬迁*策支持下,削山填沟,平整造地,北山坡上整理出一块2万多平方米的平地,修建起新农村。原来分散在“三道梁两条沟”山旮旯里的5个社56户村民,都搬迁到这里。

近年来,县里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入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家家户户都建了冬夏两季使用的旱厕、水厕两个卫生厕所,专门配套了排污管道与化粪池设施,污粪循环利用到农田林地。每户门前都有垃圾桶、后院都有垃圾箱。

县里设置了公益性岗位,马麦志与其他两人清扫村道及村里卫生。“打扫卫生每月收入元,每年元。过去是土埋脚面的白土路,如今是水泥硬化路,平整干净,就及时清扫一下枯枝落叶和垃圾。”马麦志说。

整个村子焕然一新,不仅满足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催发了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如今布楞沟又吸引了回迁村民6户,达到62户。

现年37岁的马超,一家人曾因布楞沟村贫穷搬迁到达板镇拱北滩村。“我16岁就到外面闯,扛过砖、跑过车、做过贩运。”如今他一家又迁回布楞沟,并于去年10月投资20万元兴建了亚星农家院,发展起农家乐。

如今的布楞沟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孟捷

在装修一新的农家院里,马超拧开院中间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他接了壶水,放在插电座上,不一会儿水就“咕嘟咕嘟”烧开了,他热情地为给我们泡茶添水。

“放在以前,我们这里来客人,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更别说开办农家乐了。”马超说,以前看到天上飘过一片云,赶紧把塑料铺在院子里,幸运的话,天上下雨,雨水流入水窖;冬天没雨,从洮河里砸些冰块,拉回来放入水窖里,融化后饮用。

国家在布楞沟实施的饮水工程,埋设自来水管网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布楞沟人告别了困于水的日子。

“水引来了,路也修通了。”马超的弟弟马*感慨,马*帮哥哥发展农家乐,经常到达板镇购买各类物品,“现在路修好了,大车、小车都能开到家门口,骑摩托车去达板镇只需要15分钟,开小车上兰州也特别方便。”

今年1月,从临夏市折桥乡到临洮县红旗镇的折红二级公路通车,直接从布楞沟村穿过,打通了布楞沟西去省城兰州与东到东乡县城的“动脉”,再加上通村22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名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民们梦想中的新生活图景在路上延展。

喜鹊梁上产业腾飞

布楞沟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孟捷

布楞沟村的南山,东乡语叫“萨支黑奴隆”,意思是喜鹊梁。如今的喜鹊梁,天天在见证布楞沟村发展的喜悦。

喜鹊梁上建起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在*支部引领下,蓬勃发展。

走进黑木耳种植基地,6栋大棚整齐林立,黑色纱网遮蔽荫凉,一株株菌棒垂直吊立,塑料包裹的菌棒上湿漉漉的,星星点点的黑木耳探出柔软的小耳朵来。

布楞沟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马阿力木查看木耳生长情况。孟捷

去年5月,由中石化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12亩的木耳基地。“投资这么大的群众致富产业,可不能办砸了哟!木耳基地如何运营?种植技术如何掌握?……”村*支部书记兼主任陕斌杰反复琢磨。承包给农户?但大部分群众怕担风险,也不敢接手。

陕斌杰与村委班子研究商量,决定由村集体领办企业,诚聘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管理,组织村干部、*员和村民专程到木耳产业成熟的那勒寺镇学习培训,村干部从早到晚“盯紧”,详尽掌握了菌袋接种、划口催芽、消*灭菌、浇水通风、控温控湿等栽培技术。

去年木耳基地收益7万元,成为布楞沟村集体经济的第一笔收入。

有了这部分资金,今年为木耳基地注入新活力,完善配套了围栏、蓄水池、管道等,陕斌杰还给木耳产品起了个“崖端优品”的动听名字,正注册商标。村里的维修道路、布置*建长廊、购买图书等资金需求,也迎刃而解。

村*支部带头引领,扶贫产业焕发活力。

布楞沟村村民马大五德在家门口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就业。孟捷

前些天,马大五德筹建的布楞沟养殖农民合作社的养羊场,土地租期到了。羊场租地涉及三四户村民,他们在外乡创业,看到了合作社羊场的兴旺,便提出要涨租金。

养殖合作社刚刚有了起色,近两年才给贫困户有了分红,滚动做大还需要投资,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还有些影响……涨地租的事让马大五德有些犯愁。

来自中石化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成,上门反复劝说这几户村民,讲清了道理,他们也意识到合作社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脱贫,尤其是帮助兜底户脱贫致富,是大事也是好事,就继续按原价签订了租赁合同。

“有了村*支部撑腰,干事创业更有劲头了。合作社是大伙的事,我一定拼尽全力发展好。”马大五德表示。

高山乡*委书记马国伟细数布楞沟村的产业: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业,但劳务产业是个大头儿。在今年全县就业扶贫*策扶持下,建档立卡户外出打工不仅给交通费,根据打工时段还有补贴,激发了布楞沟村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外出打工55人,其中30多人在周边及兰州,3人在广州、2人在海南、1人在青海玉树。

“外出务工大多是男工,村里的扶贫车间大多是女工,她们可是‘半边天’!”马国伟说。

时间回溯到年4月。厦门市湖里区援建的扶贫车间刚刚建成,领办人马娟的初衷是帮助妇女发挥她们做油馃的特长,在家门口就业。

但一开始,车间招不上女工。村妇联主任马麦热在率先带头到车间,又挨家挨户动员,才勉强动员了8名妇女。

这8名妇女到扶贫车间上班,家里男人很不放心,几分钟的路还要骑摩托车送。女人上班,男人们趴在车间窗户上偷看,她们究竟在干啥?看到她们烹饪香酥可口的油馃馃,又很纳闷:这能卖钱吗?

直到扶贫车间里生产的油馃馃卖到大城市、漂洋过海卖到国外,妇女们挣了钱,理直气壮给家里多了一份收入,家里的“掌柜”才信服。马麦热在已带动33名妇女在扶贫车间就业,月收入1元至元,其中11户是建档立卡户。

年9月,方大集团在布楞沟投资建立甘肃悦容巾帼扶贫车间时,村里妇女们主动向马麦热在打听,有15名妇女报名到厂里上班,其中建档立卡户7人。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年底全村整村脱贫,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元,是年的4.4倍,群众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今年7月,两名入*积极分子转正,其中包括马麦热在,她成为布楞沟村的第一名女*员。

脱贫路上的精气神

布楞沟小学的孩子们开心的走出校门。孟捷

上午10时,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声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宁静。片刻,一群孩子从布楞沟村小学的教学楼里撒欢儿跑出来,在操场上尽情享受课间时光。

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喧闹声、计数声、打球声……看着孩子们玩得尽兴,站在一旁的布楞沟村小学校长李国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学校整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玩得好学得也好,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布楞沟小学。孟捷

校园里,崭新的二层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每个教室里拉开白板,里面都配置了电脑,能上多媒体课。体育设施配置完善,昭示着生机活力。

几年前,布楞沟村小学还是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三间破败的平房、一张凹凸不平的水泥乒乓球桌,是学校所有的家当。

当时,全校只有三个年级7名学生,在两间教室里上课,老师们不得不实行复式课教学。“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三年级学生上课,一年级学生就睡觉。”上初二的学生马红泉回忆说。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年7月,在各级*委*府和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新的布楞沟村小学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补齐了山区学校教育资源落后的短板,还提高了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35岁的马阿力木是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因为文化程度低,他出外打工没少碰壁。“第一次到兰州,由于不认识车牌上的字,差点回不了家。没有文化,在外面只能干力气活,风吹日晒,收入还不稳定。”马阿力木认为自己再苦再累都没关系,但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期望儿子能考进大学。

眼下,马阿力木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儿子每天好好读书的样子。他笑着说:“家长们都加进了孩子的班级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