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资暇集一本宗室子的著作,给后人带来何
TUhjnbcbe - 2023/3/19 18:45: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李匡文,字济翁。祖籍陇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约生于唐代元和初年,卒于景福二年()。见于记载的著述共十三种,可靠的有十一种,今仅存《资暇集》一种。

李匡文及其著述

一李匡文名字、家世与生平

1名字考辨

在千年多的流传中,李匡文姓名的异文有李匡乂、李匡義、李匡义、李康乂、李正文、李文正、李文、李乂八种之多。唐末文献中提到《资暇集》的有《因话录》《苏氏演义》,但都未提及作者姓名。最早提到的名字是“李匡乂”。

据议事结果可知此事发生在蜀地,即中和元年(,太子宾客李匡乂随驾成都。劳格《读书杂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都认为此李匡乂就是李匡文,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先左丞”指陆游的父亲陆宰,陆宰收藏的旧本题“陇西李匡文济翁编”,这就让《资暇集》作者是“李匡文”的观点更加可信。今《遂初堂书目》中只有“资暇集”。但从陆游的跋文来看,尤袤也承认《资暇集》作者是“李匡文”。

李匡文还有其他著作,这些著作下也出现了姓名异文,比如“李乂”。南宋高似孙的《史略》卷三“玉牒”下记:“李乂有《玉牒行楼》二卷”,《玉牒行楼》正是李匡文撰。还有与“李匡乂”音近而讹的“李康乂”,如《通志·艺文略》记:“《两汉至唐年纪》一卷唐李康乂”,而《两汉至唐年纪》也是李匡文著作。

2、家世与生平

李匡文是宗室子弟,为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五世孙,唐宪宗年间宰相李夷简之子,出身高贵。

元和十一年到大中元年()有三十一年,则此时匡文至少三十一岁,也就是说十年左右的时间,李匡文从正九品上升到了正四品下。而房州是唐代宗室亲贵的流放地,唐太宗女高阳公主及驸马、唐高宗太子李忠、唐中宗李显都曾流放于此,所以李匡文虽然官职升高,但并未受到当朝者的重用。

僖宗广明二年(),太子宾客李匡文随驾成都,此时匡文至少六十四岁,已是高龄。太子宾客正三品,位望颇尊,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则此时李匡文地位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跟随唐僖宗出奔蜀地的人当中还有寿王李晔,即后来的唐昭宗。当时李晔任幽州卢龙节度使,负责唐僖宗的保卫工作,正三品太子宾客兼同宗的李匡文应该和李晔有过交往。

这样推论的原因:对唐代官员来说,外调就属于贬职,何况李匡文任职的地方是贺州,交通不便,远离京城,经济、文化又比较落后,可考的上一个职位十二年前位望颇尊的太子宾客,作为一个宗室大臣,正常调动,调至贺州,于理不合。

此外,如果说匡文被贬谪贺州,不到两年又调回京城,以七十七岁以上的高龄担任身份地位较高的宗正少卿、宗正卿,并且继续撰述《圣唐偕日谱》,从生理条件来看,这也不大可能。

二李匡文著述

李匡文见于记载的著述共有十三种,可靠的有十一种,除《资暇集》外还有十种,可分为五类:谱牒类、别史类、传记类、杂考类、变文类。

1、谱牒类六种

李匡文著述的谱牒类书籍有《李氏房从谱》《天潢源派谱》只有优秀的宗室子弟才有机会撰述谱牒。李匡文是宗室子弟,具有一定的才行,所以才能担任修图谱官、宗正少卿、宗正卿,也才有机会撰述这些谱牒,故而这些撰述十分珍贵。

但是,由于皇家谱牒的隐秘性,导致这些著作被束之秘阁,早早亡佚,今天只能通过历代的著录解题来窥其大致。

天潢源派谱》面貌:当是以图谱的形式简略记载皇族世次,以明确宗室成员之间的分支派别的书。

再据其自序“务在省略”以及仙源类谱与仙源积庆图的区别,则《天潢源派谱》只记姓名、亲属关系,名位、品轶不在记叙之列。“本宗”,皇室中最大的本宗就是皇帝一系。因而“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也就是直取帝系,旁附他房。

2变文类一种

王子泉即王褒,字子渊,“渊”避讳作“泉”。《僮约》是王褒写的一篇赋体散文,讲述了王褒欲惩治寡妇家恶奴,买之,并在买券上写明一系列苛刻的劳役和得不到的生活待遇,奴仆听之最终悔悟的故事,收录在《古文苑》《太平御览》等书中。匡文将此赋改编成变文的过程中,应当加入了大量饭食的名称。

变文是一种讲唱文学,韵散结合,散的部分讲,韵的部分唱。“杂字”是把各类相关联的字汇编在一起的书,是一种教人识字、普及知识的蒙学读物。因而李匡文的《变王子泉僮约并杂字》兼具娱乐和教育功能。

从现存《僮约》的内容来看,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契文,包含了底层人民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李匡文在《资暇集》中所说的“诸饭食名号”正属于契文,故作者随变文而附录的杂字也应当是这一部分。

现存的《僮约》内容丰富,戏剧性强,文化价值较高。它以繁复苛刻而近于戏谑的口吻讲述了稼穑、养殖、打猎、买卖、做饭等的具体做法,还传授了一些与人相处之道。

《资暇集》的著录与版本

一成书和著录

1版本源流

《资暇集》全书三卷,九十五条,内容较少,不便单行,因此在后世主要被收在丛书中流传。又因其属于笔记类,所以经常被收录在收小说的丛书当中。

早期《资暇集》以抄本的形式传播,直到宋代,才有刻本。唐代有两部笔记提到《资暇集》,但十分简略,未知是单抄本还是与他书合抄,只知道它确实在流传。宋本《资暇集》流传至今的唯有《类说》本。

岳钟秀刻《类说》本《资暇集》不分卷,未标作者名,只有二十八条。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单黑鱼尾,左右双边,花口,下刻卷数、页码。其标目与顾氏文房本、《墨海金壶》本皆不同的有九条,而顾氏文房本和《墨海金壶》本却保持了一致。

《资暇集》后只有“埭川顾氏家塾梓行”八字,不能确定是否是据宋本刻印,但据其避讳的情况看,其中“殷”字尚阙笔,如果这种避讳真是由底本而来,而非故作仿古而讳的话,顾氏文房本当来源于理宗以前,宣祖(赵弘殷)未祧之时的一个本子。

顾氏文房本影响很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系统。可以确定属于该系统的有:万历胡文焕刊本、吴永《续百川学海》本、宛委山堂《说郛》本、《唐宋丛书》本、晁氏《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本。

今北京图书馆藏胡氏《格致丛书》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有王国维校跋。首页有“王国维”印,版心向外,左右双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白鱼尾,上鱼尾上刻书名及卷数,下鱼尾下刻页码。

2《墨海金壶》本系统

以校订精谨著称的《墨海金壶》刻于清嘉庆十四年(),由海虞(今江苏常熟)张海鹏辑刻,其中有《资暇集》三卷。今有嘉庆二十二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刊本,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青海省图书馆等藏。民国十年()上海博古斋据张氏刊本影印,影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

四库本“端午”条:“端五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墨海金壶》本作:“端午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据“仲夏端五”可知“端午者”是正确的,而《墨海金壶》本却误作“端午者”,若以四库本为底本,此误不当有。

二研究《资暇集》的意义

1.文体价值

《资暇集》是现存第一部内容保存最为完整的考据辨证类笔记(简称“考辨笔记”)。而在考辨类笔记当中,《资暇集》也是第一部明确提出“正误”的笔记,表现出了鲜明的考辨意识,这在考辨类笔记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考辨为核心的撰著意识让辨类笔记名副其实,也预示着考辨类笔记开始了文体意识的自觉。此外,《资暇集》展现出来的追求写实的叙事精神,加强了笔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凸显了考辨类笔记重写实的文体品格,最终成为了后世考辨类笔记的主流。

2语言学价值

李匡文善于运用语言的知识进行考辨研究,因而《资暇集》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成果。比如“竹笪”条,李匡文说:“粗籧篨,因江东呼明“笪”字“怛”音是从“旦”“闼”二音反切而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例外音变的例案。此外还有一些文字学、训诂学、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材料和成果,若能将这些材料和成果整理出来,对中晚唐时期的相关研究定当有所裨益。

3社会风俗方面的研究价值

《资暇集》社会风俗方面的研究价值亦值得重视,包括一些丧葬风俗,服饰习惯、饮食习惯、娱乐活动等内容。

比如“出城仪”中的“寒食拜扫”风俗;“上马”中描绘的骑马戴大裁帽的情景;“生肝镂”记述的生吃肝肚的情况;“钱戏”写到的博戏“意钱”。这些丧葬风俗以及服饰、饮食、娱乐活动的记载,对今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有重要意义。

4.文献学价值

《资暇集》成书于中晚唐,李匡文又广征博引,故《资暇集》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辑佚、校勘材料。比如“禄里”条谈到:“《玉篇》等字书皆云:‘东方为角,音禄。’”

今《玉篇残卷》中已无“角”字,《宋本玉篇》则无“角”字“禄”音及“东方为角”之释。再如“席帽”中:“元和十年六月,裴晋公之为台丞,自通化理第早朝,时青、镇一帅拒命,朝廷方参议兵计,而晋公预焉。二帅俾捷步张晏等,倳刃伺便谋害,至里东门……”

《旧唐书·武元衡传》记此事在元和九年六月,《新唐书·武元衡传》记此事在元和十年,此记载可正《旧唐书》武元衡遇刺时间之误。

越接近著作产生年代的引用材料,其辑佚和校勘价值越高,所以有必要对《资暇集》中引用的材料进行整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暇集一本宗室子的著作,给后人带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