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灰雨天泥,路难走车难进。”十多年前,人们对条河村最早的印象,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江苏省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驻村工作队和村*组织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致力强基础、兴产业、建新村。
在村*组织的带领下,经过全村*员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个曾有着近户低收入户的经济薄弱村蝶变为集体经济收入超70万元的“江苏省特色田园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家家户户搬进美如画卷的新型社区,条河人用勤劳的汗水浇灌出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花儿。
如画般的条河村。
新型社区筑起“幸福家”
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小桥与流水相映,竹篱和绿意悠然。房前屋后,绿柳成荫环绕,水间点缀或粉、或白的荷花,浓厚的江淮风韵扑面而来,这是条河村农房改造项目。
由于地处偏僻、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群众意见纷纷。为此,成集镇*委和条河村*组织通过走访群众、座谈了解,提出建设集中型生活社区的构想,实现村庄、土地、公共设施相对集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构想得到了市县两级*委*府的大力支持,年底,条河村启动农房改造项目,占地亩,共建设庭院式住宅套。
条河村内景。
房子怎么建,村民说了算。项目启动初期,村*组织和驻村工作队多次走访了解村民意愿和要求,根据每户人口数量量身定制,搭配从80至平方米的多种户型。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这样的房子里,现在连城里的亲戚都羡慕我们!”告别了灰暗老旧的农村土房,条河村的王海桂难掩心中的自豪。很多村民用旧房拆迁款就可以拿到新房子,基本不用多花钱。新房子里,各种家电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用来停车或存放农具的库房。另外,每户都有一分地的小菜园,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一户一院,一步一景”是目前条河村新社区的真实写照。条河村从社区环境卫生入手,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爱卫生、讲文明的生活习惯,家家户户自觉珍惜“今非昔比”的美好生活环境。
条河村的一角。
特色产业铺就“致富路”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盛夏时节,条河村的西瓜迎来了采摘高峰期。卷卷藤蔓萦绕田间,瓜农沈小刚熟稔地剪断瓜藤,将圆滚滚的瓜抱到货车上。“去年冬天,因为天气寒冷,瓜苗生长情况不佳,我担心来年收成减少,还产生过把瓜田翻耕改种小麦的想法。”沈小刚说。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村*组织反映了情况。村*组织第一时间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给出技术指导,保证了西瓜的品质和产量。“今年,西瓜可是大丰收。”沈小刚满脸笑容。
“只有做强产业、做厚家底,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让大家常年有活干,一起增收致富。”条河村*总支书记陈正东说。近年来,在省委驻涟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以及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条河村以“社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整体搬迁后的连片土地,通过招引实力强的经营主体发展产业项目,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园、设施化果蔬园、西瓜园、马铃薯园四个农业园,解决集中居住后群众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问题。年,仅食用菌产业园和果蔬园就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这些特色产业带动余名村民就业,不少之前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留在了村里,人均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了家门口的“致富梦”。
条河村第一书记查看瓜田。
基层善治倡导“新乡风”
新社区,新生活,也要有新风貌。美景、新屋、好产业坐落条河村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自然也要丰富起来。村*组织大力推进基层治理,营造文明乡风,为美好生活添姿增彩。在实行网格治理基础上,推选出7个*员中心户,每个*员中心户联系4到6名*员,每个*员联系10户以上的群众,通过“*员中心户+*员+群众”的方式,实现了服务群众的“无缝衔接”。
文化广场上的村民。
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限定群众办酒席的桌数和范围,纠正高价彩礼、滥办酒席等攀比之风,建设社区大食堂,作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的专门场所,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建设文化长廊、群众广场、条河书场,开展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有书看、有戏赏、有事做。村里还定期开展“星级*员户”“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不断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涵养文明新风。
今天的条河村,每当月上树梢,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到广场上运动、娱乐,在树影斑驳间循着歌声闲适漫步……缕缕花香、声声虫鸣,条河人恬静惬意的美好生活,正在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勾线着色。(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委组织部)
临洮*建
LINTAODANGJIAN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