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郭汉彪审稿郭进胜
第二节郭氏家簇和郭老太爷家簇概况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郭姓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就已经得姓开基,人口众多,足迹遍布海内外。其发祥、发展、繁衍、播迁的历史纵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轨迹,这在数以千计的中华民族姓氏中,屈指可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有之祖,亦如水木。郭氏之根,在*土高原的秦、晋、豫三省。甘肃省通渭县的郭氏家簇最早居住在陕西省祁山县大槐树村,是陕西省郭家人的一-个分支,三国时代,一部分郭家人随*队来到通渭县经商定居,开始繁衍后代。据年统计,通渭县居住的郭姓人家共户,人口人,这些郭姓后代在碧玉镇最多,现在的郭姓人口已达多人,碧玉镇碧玉村上店子社、红星社、河湾社、那坡社、景木岔村、郭家岔村的人员几乎都姓郭。如果将迁移到外县区和全县的通渭郭家人都算在内的话,这支郭姓人口已难以计数。
郭姓商人刚到碧玉镇时,衙门和民众大都在李家坪,上店子全部驻扎着*队,而下店子的集市贸易却非常繁荣,所以大家都在下店子做生意。随着李家坪水源受地震破坏和*队迁移,上店子开始有了店铺和车马店等驿站,如姜家车马店、田家车马店,郭家两个车马店和商铺等生意很红火,生意人于是陆续都迁往上店子,李家坪的衙门]和民众也迁到了上店子和下店子,于是,上店子成了周围几个县的贸易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姓人家生意越来越红火,人丁也非常旺盛,几乎占据了,上店子的大部分地盘和铺面,甚至连河湾和台子上(上下店子的外城通道)大部分也成了郭家人的庄宅地,李姓人家已不知去向,到现在(年)为止,上店子也没有一-户姓李的人家。
在郭氏家簇中,通渭县碧玉镇上店子的郭老太爷家簇的祖辈和后代人丁最旺,影响也最大,郭老太爷(不知原名)非常能干,经商种地样样精通,能文能武,为人随和,深得大家的拥戴。他的家族中曾出过好几个举人或武举、秀才,但历史记载很少。根据历史记载,清朝以铁骑劲弓得天下,所以前期几个皇帝都很重视讲习武艺,时时强调“文武并重”,力图保持满族劲悍尚武的传统。然而,由于受到汉文化的不断浸润和持续执行“右文”*策,使朝野上下重文轻武之风日益浓烈。于是,不但在观念上,就是实际待遇上,武科地位也比文科低得多。文科殿试揭晓后,新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进士题名碑”上,这些碑至今还完整无损的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因此清代文科进士的情况非常清楚。武科就大不相同了,既没有“题名碑”制度,也很少有专载其事的书籍,对整个清代武科概况,包括武科鼎甲情况,不要说后代,就是当时人也往往不能言其详。在光绪二十--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所以拖了几年后于光绪二十四年()年才照例举行武举会试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光绪二十七年(),武举制度被宣布废止。所以,郭氏家簇中其他武举人很难从史记中详细查询,而传记则更加少之又少。由于祖辈郭维璣家族是我最亲近的家簇,知道的情况比较多,其后代们的传说也很多,根据历史记载,郭维璣*庆辛酉年(年)考取了武举,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孙子郭建基也考取武举后被朝廷特诏举荐为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清光绪十九年()《通渭县新志》有名录和传记(见本文人物传记);十个重孙在当地也名声显赫,人称十爷。七爷和十爷是秀才。所以,下边的文章就从我的祖辈郭维璣谈起:传说郭维璣曾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史料不详),清朝廷给其家中赐厅堂--座,此厅堂为秦代建筑(距今多年),雕梁画柱,十分华丽,家中称为正厅,专供郭维璣使用。道光元年(年)郭维璣去世后,朝廷为其墓地(李家坪上)特赐石桌、石马、石槽、拴马柱和好多根三米高的石柱。除石桌和石马外,其它的我小时候都见过。石槽是圆形的,直径约--米,深20厘米;石柱是多棱状,直径约四十厘米;拴马柱高约一米,中间细,上下粗,六棱形,各棱面有好多图案,正上面的棱面写着“道光元年”四个约十厘米的凹字,拴马柱直径约五十厘米。拴马柱于九十年代为躲避那些在李家坪拾文物碎片的人和文物贩子而深埋地下,石柱在破四旧时被截成小段做成了打地磙和打麦磙,剩下的石柱和其它东西都被家簇人收藏了,具体情况不详。我们家的老墓地很大,里边有几十座坟墓,几乎都是大坟堆,在墓地中还有五六个很大的坟堆,我们小时候(年前)捉迷藏时,单个坟堆后能藏十多个小孩,但现在都变成平地了。郭维璣有四个孙子和十个重孙,个个聪明伶俐,他们继承祖业,继续在碧玉镇做生意,其中骆驼商队的足迹遍及陕西、山西、包头、新疆和甘肃全省,发财后,不但购置了上店子的许多地盘和大片土地,而且将马趟子川也购置了下来,供后代和家丁骑马射箭练武功。其儿子和孙子、重孙们在年前一直没有分家,统-吃饭,统--管理,鼎盛期是年前后,庄园占上店子的三分之--,有铺面五十间,碧玉石鼓-.对,商队骆驼九十九头,大型水磨坊--座(现河湾庙河对面);朝廷赐建雄伟厅堂四座,石旗杆两个,石鼓两个,上马石两个;有大面积耕地,家簇人员和雇工无数,形容当时做饭的一-个顺口溜到现在还在流传:九十九头骆驼馱调胡(调料),九十九把铡子铡葱花。也有人说成:九十九头骆驼在汉中馱调胡(调料),九十九把铡子铡葱花。不管怎么说,看来当时吃饭的人确实很多。相传在咸丰年间我的祖先与陈氏斗富,我的祖先说要在三年内养够一百只骆驼,陈氏说要在三年内修成--座城堡。结果,我的祖先在碧玉关的坪檐下三年内只养了九十九只骆驼,到后来也没有超过--百只骆驼;陈氏在碧玉关西--公里处修好城堡后,在挖开四个城门中的第二个城[]时,被官府抓走。因官府只容许私人修一个i]的深宅大院,不容许私人修城池。现在的碧玉乡新城遗址就是当年斗富的见证。据通渭县《新志》对郭建基记载:在同治四年(年)四月,清*提督陶茂林*二万余人定西安定兵变,窜人通渭县境内,自西向东,攻堡据村,烧杀掳抢,无所不为。马营民皆畏避,碧玉镇武举孝廉方正郭建基闻之,留数百人守中堡,选壮丁埋伏山谷,叛兵到碧玉镇后,攻堡不下遂去,宣称次日再来。深夜,建基探知叛兵倦卧,便带领壮J击鼓冲人其*营,纵火烧之,叛兵溃败,皆裸体逃跑,建基追杀甚众,救出被掳妇女数百人,皆遣还。同年秋七月十九日,陶*再次兵变,自安定向东窜入碧玉镇,先头部队有骑兵五百余人,建基率领众壮丁将其打败。二十七日,陶*大队人马.又来到碧玉镇,建基率众战于通安堡之前川,战斗中建基中弹,血流如注而死。战后,邻村来吊唁者不绝於途,闻者莫不堕泪。.郭维璣家簇从年到年期间,朝廷共赐建厅堂四座,石旗杆两个。石旗杆立于正大门]前面(实为铁制,因夹耳是石头的,大家都叫石旗杆)。厅堂分为正厅、晋厅、客厅和过厅,--座比--座宽大气派,厅堂花园俱全,十分豪华。郭维璣住在正厅,所以正厅的院子大家都叫里头屋来(注:音hetouwulai,意思是当家人住的房屋)。正厅的原址在现在的郭秉义院中;晋厅原址在现在的郭振新的老院中;过厅原址在现在的郭付邦院中;客厅原址在现在的田顺吉三儿子的院中。正大门在现在的郭来胜和张效谦两家中间的巷道口处。后来分家时在正大门喇叭口的两边紧贴旗杆各补修了五间铺面,大r]的位置改成了巷道口。这就是郭来胜和张效谦两家的院子前面宽后面窄的原因(石旗杆保留到年被人拆除)。
上店子古代的铺面听说相当豪华,年扩建公路被拆迁前我见过的周家原建铺面就好像庙里的大殿一-样,其它铺面在年新修公路后重建的都不如原来的豪华,但也是i]面都是木结构,高大宽敞。在现在的冯应虎家东墙处有--座十米长的走廊式建筑--直到年被拆除,建筑样式就和现在的兰州白塔山下的迥廊非常相似,不知用途和年代,但相信过去的铺面一定非常漂亮。
年,由于清代停废武举科考和社会动乱,骆驼商队生意开始衰落,郭维璣这个大家庭才开始分家。按照我的十个太爷的顺序分家,每家是五间铺面和几个院落。七太爷和十太爷各分给了--个石鼓(石鼓是传家之宝,到现在还保存在各自家中);我的太爷(排行老六,人称六爷)不但分了五间铺面和几院房屋,还将水磨房也分给了他,同时还分给了李家坪、郭家岔、番山和马趟子川的耕地。所以,当地人称我们这一-簇为磨里家。我的太爷名叫郭虎儿,忠厚老实,生有六男-女。我的亲太奶奶是通渭县城孔大善人的妹妹(孔大善人曾在县城为祭祖放饭-一个多月),生了一男一女,生第三个时难产去世;新太奶奶又生了五个儿子。我太爷后代人丁兴旺,但做生意却是一个外行,没有多少年,水磨房就被大水冲坏了,磨坊塌了,生意也垮了,铺面买了后又将另--院的半个庄宅卖给了正兴郭家(现郭顺堂居住)。我爷爷郭有德生了四男-女,本来再次分家时给我爷爷分到了一院房屋和耕地,由于生活困难,将分到的庄宅和部分耕地也卖了(现正兴郭家郭旦虎家居住),然后用最低的价买人了另一块庄宅地,并在二分之一的庄宅地上修了几间房子供大家居住(现郭庆多居住)。从此,大家基本上就靠给别人家干活养家糊口了。我的父亲郭固仓这一-代早期就更困难,爷爷奶奶去世后,--家人都在大伯郭固国的照料下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了。后来,我的四叔当了兵,其他三位则各自做起了小买卖,相继成家立业并有了自己的庄园,生活渐渐的有了好转。我的父辈们关系一直相处得非常好,互相帮助,互相照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的父亲弟兄分家时,大伯和四叔分在-起住老庄;我父亲和三叔郭固江分在一起住另--半还没有正式房屋的院子,我父亲用分到的耕地置换了三叔的半个院子,并将庄宅地打了院墙后卖给了正兴郭家(现高铁位置),然后租了郭仁山四爸的五间铺面和后院(现田顺吉家)做起了小买卖。此后父亲就住在铺面中,三叔继续住在大伯家。后来,三叔也与小他十二岁的冉荞娃结了婚,并买下了周家后花园修了一院房搬了过去。我的母亲高玉英在临洮县长大,十六岁返回碧玉镇后与我父亲结了婚,当时我父亲已经三十四岁,他们在铺面开了饭馆,在院子中的房屋开了客店。从此他们开始有了一些积蓄,在临解放时(年11月)不但买下了两院房,还买下了许多耕地。解放后,我父辈们的住房没有变,只.是将我家门]前的另--院房屋于年卖给了正兴郭家郭耀堂居住。后来的生活就开始越来越好了,后代们也是一代比一-代强,庞大的人员结构在这里实在无法细说,只好制作了我们这一-簇的《郭氏家簇排列简表》,以便后代们传阅和续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