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受恩师范仲淹指点,以为万事开太平为
TUhjnbcbe - 2023/3/27 20:31:00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关学派创始人。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出自张载之口。众人皆知宋明理学之朱熹、程家二兄弟,却对张载知之甚少。他21岁受范仲淹启发读《中庸》,37岁于京师与二程探讨周易、道学,51岁隐规横渠镇,有过丰富人生历程的张载,一直以“开太平”为自己终极的生命志趣,最终成为宋朝新大儒。

少年丧父,心怀天下

史书记载,张载祖上一直居于北宋国都开封,祖父张夏为集贤院学士,父亲张迪曾担任过知涪州事,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官宦世家,自然对于后代的教育无比重视。张载出生之时,其父正于长安任职,10岁时父亲便为他请来长安城有名的老师,当时周围人这样夸赞张载:“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足以显出这个幼子超过于同龄人的聪慧。可惜张载无法在父亲的庇护下顺利成长,父亲在宦游之地涪州任职之时去世,张载当时年仅15岁,作为家中长子,他要关照身体多病的母亲,又要对两个年幼的弟妹多加照顾,同时还要将父亲的灵棺送回开封。

返程之路逶迤五百里,漫行数十日,行至长安眉县一小镇之时,不料前路发生兵变无法继续前行。和家人商讨之后,张载决定于此地安家,他托人回到开封卖掉老家祖宅,随后便在横渠镇安家落户。张载将父亲葬于当地迷狐岭后,又按照礼制为父亲守孝三年,将家中一切安置妥当以后,这个少年才子又孤身一人前往崇寿院求学。

张载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世孤苦而一蹶不振,他选择面对现实,并且心怀天下。北宋自开国以来,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尚武之风逐渐衰弱。然而国家边疆,仍然在遭受异族的频频骚扰。虽为儒家中人,张载也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他与同窗好友外出游历之时,经常谈论兵家之事,并在甘肃临洮县一带组织了民间武装力量,在这里自行操练兵法;张载更写下了《边议九条》这样的名篇。

范仲淹苦心劝学,张载踏入儒学

康定元年初,西夏再次侵扰北宋边境,这一年范仲淹被调任至陕西延州,早就听闻范公大名的张载,立即带着自己的《边议九条》,前去拜见范公。范仲淹比张载大21岁,范公在宦海浮沉多年,自幼也经历过社会黑暗的他,一直心系天下苍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手中权利,提携辅助有才之士。阅读过张载的上呈于他的*事名篇后,范仲淹从这个刚过弱冠之年的少年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从前的身影。

虽说这个才子从九个方面,详细陈述了解决边关之患的有效办法。范仲淹从张载的谈吐、学识意识到这以后必然是个能成大器的后生。只可惜现在的边关战场,都是一些门阀之后掌控实权,西夏战事吃紧,官场上腐败丛生,这个年轻后辈在战场上很难有出头之日。更何况范仲淹多年以来一直主张复兴儒学,他认为这才是救国之根本,已经52岁的他,最终把自己复兴儒学的大任交到了张载这样的后辈手中。

宋朝的朱栏玉砌、纸醉金迷只是假象,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范仲淹对张载说到:“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这样一位有意识可以独立思考的儒生,不一定要在*事上建功立业,重振儒学才是当今儒生之大任。说完此番话,范公将自己通读无数遍的《中庸》一书,送到张载手中,希望他能够让儒学再次焕发生机,让儒学真正的滋润百姓之心灵。一语惊醒梦中人,张载听从范仲淹的劝告,他收拾行囊返回眉县家中,开始苦心钻研儒家经典。

范仲淹自始至终,都惦记着才识过人的贫寒书生,当他在庆州修筑新城之时,令人将张载招至庆州。闲暇之时,范公与张载谈论天下大事,如何匡正时弊,如何复兴儒学;他更带着张仔前往自己的监管筑城工程巡视。他将这个仅有几面之缘的学子,视为自己的子弟。受到恩师的器重,张载大笔一挥写下了《庆州大顺城记》。为了鼓励张载继续在发扬儒学的道路上前行,范仲淹用自己的私房钱支付了这篇文章的稿酬,一是为了褒奖张载的才华,二是为了间接接济这个贫寒学子。

这笔巨额报酬,确实也为张载自解决燃眉之急,他知道恩师之意。便将这份稿酬封存起来,数十年之后,他本人进京赶考,弟弟进京赶考皆用此款。可以说,如若没有范仲淹这个伯乐,宋朝便会少一个能够开创儒学新风的大儒。

以恩师为榜样,身体力行复兴儒学

在范仲淹的身边,张载学习到何为“心系天下苍生”之大情怀。此后他仅谨遵恩师教诲,于书房两侧写下一幅“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儿啼先”的对联,用来激励自己。当他读完儒学之书时,仍然觉得这些书难以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随后他又开始攻读佛家、道家之书,以求悟出能够救国救民的新儒学体系。在家中苦读之时,正值宋朝廷实行庆历新*,他时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受恩师范仲淹指点,以为万事开太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