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报/大西北网讯(记者王志俭)9月18日上午,甘肃省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兰州文理学院院长郑伟强就学校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服务技能甘肃建设的情况做了介绍,同时和该校教务处处长展惠英、文创乡创学院院长、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一起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文旅产业是我省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我省绿色崛起的产业力量。—年,我省共实施文旅项目个,总投资规模达多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多亿元。文旅产业年增长率在20%以上,未来仍将保持高位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各类文旅从业人员8.7万人,每年的人才需求增长在15%以上,需求总量在2万人左右。到年末,人才需求总量将增至约15万人,文旅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年,甘肃省人民*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教育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着力推动兰州文理学院面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文旅产业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要素多元、产品和业态丰富,产业收益率高,扶贫富民效应突出,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赋能文旅产业发展,舞台更加广阔。
服务我省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是兰州文理学院的永恒追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文旅人才,是兰州文理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紧密与*企行会合作,聚焦文旅、传媒、艺术的发展方向,始终以弘扬华夏文明、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为己任,“坚持四对接、培育四特色”的办学之路,为我省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是对接区域文旅产业链,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兰州文理学院紧盯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所属专业占学校本科专业的72%,直接聚焦赋能服务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新业态。
二是对接文旅产业转型提升需要,培育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特色。兰州文理学院落实甘肃省关于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省绿色发展支柱性产业的决策部署,为满足对一专多能应用型文旅人才的需求,兰州文理学院创新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跨界融合,将时代新技术和传统文艺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让陇剧、兰州鼓子、临夏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后继有人;依托数字媒体专业群,培养文化、艺术、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3D影片制作、VR技术人才,研发VR旅游平台,助力脱贫攻坚,成功孵化出以3D影片制作为主业的大乘影视公司;按照省*府要求,与省文旅集团密切合作,联合38家成员单位,组建了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文创乡创学院,大力培养文创乡创应用型人才,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新活力,共同服务甘肃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
三是对接我省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兰州文理学院以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己任,坚持弘扬敦煌文化,以敦煌舞人才培养为基础,建成敦煌文献资源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时的讲话精神,学校成立敦煌文化研究中心,聘请敦煌学专家郑炳林教授为中心主任,拓展敦煌文化艺术研究领域,提升敦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
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成立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库,研发大地湾史前文明虚拟现实展示系统和智能感知舞台编导混合现实系统,完成“敦煌舞人才培养”“西部自然植被与当代花鸟画创作”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编纂出版《甘肃旅游志》《民俗甘肃》《经典甘肃》《马家窑文化》等系列音像、文学作品,原创陇剧《马踏飞燕》和反映裕固族文化的合唱音诗《萨娜玛珂》在高校和市州巡演,创拍的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在央视海外频道播出,文化传承创新成果的产出率显著提升。
承担文化部“三区”文化人才培训、秦陇剧研修、甘肃省舞台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等培训任务,依托省*府旅游智库秘书处,在全省开展旅游培训和旅游规划服务,制定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估标准,并组织完成个村的两次评估。依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制定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三方评估标准,并组织完成了两次第三方评估。在甘肃广播电台设立“专家说非遗”节目,播出29期,累计听众超过万人次,助推非遗社会化传承。挖掘陕甘边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南梁精神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教育,制作南梁精神VR平台,推动南梁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承担甘肃省“高雅文化艺术下基层、进乡村、惠民生”演出任务。
四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向西开放的办学特色。兰州文理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的指示精神,支援边疆建设,与新疆各地州市合作,承担新疆地区教师转岗培训,选派余名学生到新疆支教,多名毕业生到新疆就业,为民族团结和边疆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与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克兰等国家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领域实质合作,率先在塔吉克斯坦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并与塔吉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和文化艺术学院合作建设文化交流中心,为塔吉克斯坦教育科技部新闻人才培养制定国家标准。学校在向西开放办学中,坚定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交流互鉴。
*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对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全国全省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教40条”为兰州文理学院设计了加强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施工图”。年7月27日,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府发布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明确支持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技能甘肃”,为兰州文理学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地方建设明确了新目标。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兰州文理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策机遇,进一步强化服务文旅产业的使命担当,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应用型课程建设、实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扎根陇原大地,讲好甘肃故事,努力书写服务我省文化大省、旅游强省建设的“奋进之笔”。
9月20日,是兰州文理学院建校70周年的校庆活动日。兰州文理学院已经走过70个春秋,始终秉承首任*委书记兼院长、著名教育家辛安亭先生提出的“从当地实际出发办出学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积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问答
省广电台记者:请问兰州文理学院在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创新做法?
兰州文理学院教务处长展惠英教授回答:
兰州文理学院紧盯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成“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并以五个“导向”为举措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以学科为基础,打通专业群内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灵活度,提升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二是以岗位要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依据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立足岗位迁移,培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方向课模块立足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度。
三是以综合实训为导向,提高职业能力。构建以专业综合实训为核心,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创新创业为依托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采用“16+2”的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对接职业环境、技术要求和工作流程,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技能,缩短从毕业生到职业人的时间,提升就业岗位的专业符合度,提高就业质量。
四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强化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多元开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依托文创乡创学院、雁苑微林众创空间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五是以合作办学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与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以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参与过程培养、评价教学质量等工作流程,采用“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等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东方领航合作,采用“3+1”共建旅游管理专业;与甘肃华悦信息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华悦班”;与兰州大学实施“3+1”模式,与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实施“2+2”模式,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香港商报:目前,兰州文理学院是怎样赋能文旅、服务乡村振兴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兰州文理学院文创乡创学院院长、甘肃省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教授回答:
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成立了文创乡创学院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两个专业机构,通过乡村旅游研究、培训和项目咨询,服务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是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理论成果。在甘肃日报开设专家建言乡村旅游理论专栏,已发布2期10篇专家建议。参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全国首个省级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研究和发布。连续两年发布《全省乡村旅游评估报告》,《全省优秀乡村旅游案例选编》均被省文旅厅采用。被教育厅授予全省乡村旅游科技创新团队。通过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设于我校的条件,多项资*建议融入省*府相关文旅*策。
二是打造一个乡村旅游传播创新载体。与甘肃省广电总台都市调频FM.6频道合作,打造了《专家带你去旅游》访谈节目。每周五下午固定时段播出一个小时,年4月始至今,已播出61期节目,宣传旅游示范村百个。每期听众由最初的余万人增加到了余万人,成为讲好甘肃旅游扶贫故事和传播美丽乡村旅游甘肃的好声音载体。
三是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创新基地。目前我校签约建立的乡村旅游创新基地有白银花村顾家善、永登越国农场、榆中高营村等8个。其中指导完成漳县九居谷地质生态文化体验村项目落地建成。获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学科普研学基地和首批中国十大地质文化村示范村。该村作为全国庆脱贫、庆丰收的代表作,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生活圈》除夕特别节目“美好中国·年味地图”。浪街村工作站指导的“*河驿浪街”精品民宿入选全国年乡村旅游与民宿现场工作会考察点,受到文旅部部长胡和平、省长唐仁健和全国多名与会代表的认可。永登县牌路村被评为全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
四是完成一批乡村旅游公益扶贫规划和项目引资。主持完成定西后地湾村、天祝天堂村、夏河县当应道村、古浪县石门山村、平凉市麻武乡等乡村旅游公益扶贫规划10余项,为5个贫困村争取了建设旅游示范村的*策、资金支持。.邀请15名国内知名乡村旅游专家和袁家村等著名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操盘手来甘进行讲学,咨询指导、问诊把脉。帮助引进陕西马嵬驿文旅公司落地建设临洮狄道乡韵、七里河兰州老家等项目。
五是完成一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学校在省文旅厅指导下,成立全国第一家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团,近三年为全省贫困县、贫困村提供各级各类培训逾人次,开发教材5种,录制视频课程27门。
甘肃日报记者:下一步,兰州文理学院将在服务技能甘肃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兰州文理学院院长郑伟强教授回答:
依据打造“技能甘肃”精神要求,兰州文理学院将把赋能文旅作为服务技能甘肃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养技艺结合的文旅人才。持续发挥文创艺术(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曲、绘画、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航空乘务艺术与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新闻传媒(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数字出版、广播电视工程、通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三大专业集群交叉融合优势,培养适应“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甘肃文旅产业发展插上文化、艺术、技术和传播的翅膀,为技能甘肃建设给力给势。
二是加强“互联网+”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全时空文旅人才培训。依托甘肃省全域旅游协同中心、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文创乡创学院,组建文旅创新教学团队,主动对接赋能文旅技能培训项目,开发“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库,实现全时空甘肃及西部文旅人才培训,助力技能甘肃建设。
三是发挥非遗研培基地优势,培养非遗技能型人才。依托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站,挖掘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专业优势,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的技能型人才。